看过一段《陪着≠陪伴》的视频,有段话,如针扎进心里:
总以为你偶尔的小情绪不用放在心上,总以为你还小,觉察不到我对你的敷衍,总以为你一个人就可以玩得开心,总以为每天陪在你身边就够了……你却在我们的“以为”中渐渐长大,在我们的“以为”里习惯孤独。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大多时候,连“陪伴”是什么都没弄懂,又谈何“告白”呢?
孩子,自己的另一面
01 以为,守候就是陪伴
从小我被寄养在二姨家,父母的温暖是朦朦胧胧的,渴望爱成了心中最深的烙印。成家后,有了孩子,心心念念都是不要让孩子走我走过的老路,守候是表达爱最简单的方式。
自出生起,孩子都异常乖巧,即便是在月子里也不曾怎么哭闹。家里老祖常在外夸耀;“我家小重孙最好带,从来不哭不闹,有吃有玩就可以。”
我也以为有吃有玩就可以,只要不哭闹。所以,在她几个月大的时候,常把她一个人放在婴儿床里,放一些玩具在旁,只要不哭就不管她。
幼儿园时,她对很多东西好奇,缠着我不断问“是什么”“为什么”,为了摆脱复读机般的询问,我丢给她一部旧手机,打开《小猪佩奇》,此后便安静了。手机成了陪伴她的朋友,她不再纠缠妈妈,有了手机就有了全世界。
小学后,她时常说:“妈妈,陪我玩一会儿嘛。”
我总回她:“等妈妈忙完手上的事,你自己先玩。”
每次焉焉的嘟着嘴说“那好吧”,便自个蹲在垫子上,各色芭比成了陪伴她的朋友。
直到有一天放学回家,红着眼睛跟我说:“妈妈,我想要一个妹妹……”我很诧异,我曾多次问她想不想要一个妹妹或弟弟,那时的她仰着义愤填膺的脸说“不要,他会跟我抢玩具。”可现在她想了,原因让我胆战心惊,她说班里的谁谁就有妹妹,每天一起可好玩了,然后 “哇”的一声哭出来,喊道:“我太孤单了。”

孤单,多么刺心的一个词,那曾也是我漫漫童年时期的魔咒,如今,竟落在我孩子的身上了吗?
我以为,在她身边便是陪伴;我以为,只要她不纠缠就是乖巧;我以为,她不哭不闹就是快乐。
却不曾发现,她在慢慢长大、蜕变,需要更多交流和同频,来绘制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而她,竟在我的“以为”中一点点走进孤单。
02 原来,“我在”才是陪伴
看过这样一段话:
陪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是身未动,心已远;
陪伴,是频率一致,活在当下,两个人之间有精神的贯注和交流。
我的陪伴只是陪着,而真正的陪伴却是女儿教给我的。
一次田间劳作之后,身心俱疲,腰痛无比,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女儿推门进来,趴在床沿低头轻语:“妈妈,你不舒服吗?”我眯着眼睛点头:“嗯,妈妈腰疼。”
“我给你揉揉。”说罢跳上床,跪坐在旁,瘦小的小手轻轻的敲打在腰上,力道轻到犹如挠痒。
与她同岁的堂弟敲门而进,找她去玩,她说:“不了,我妈妈不舒服,我要陪着她,帮她揉揉。”声音轻微有力,沁入心脾。
我以为,小孩子玩心大,或许一会儿她会自己去玩,便也不出声,沉沉睡去。
醒来发现,女儿也在侧睡着了,似是听到我翻身,睁开眼,两只明亮的眼睛看着我问:“妈妈,还疼吗?”我点点头,她急忙翻起身,说:“我再帮你揉揉。”还是那般挠痒的力道,却如同重锤敲在我的心上,是酥酥的、甜蜜的撞击声。
我问她怎么没去玩,她说:“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陪在我身边的,妈妈不舒服,我也要这样陪着妈妈。”
这一刻,我像是被什么戳了一下,痒痒的,怔怔的。

什么是陪伴呢?陪伴就是在你疲惫的时候,有人抛开自己的喜乐,在身旁细微呵护,始终不曾离开;
什么是成长呢?成长就是把自己感受到的幸福,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给身边人。
女儿长大了,懂得疼人。而我,又何尝不是从女儿身上体会到了幸福的味道,学到了陪伴真正的意义——即便你不能为我减轻痛苦,只要你在身边,我便心安。
陪伴,不是陪在她身边做自己的事,而是把自己带到同一个维度,做与之相关的事,是共情,更是同舟共济。
陪伴就是在一起,专注当下,与你同在。
03 其实,说说话也是陪伴
有段时间,我在地里摘辣椒,女儿独自在家写作业,起初都相安无事,各自忙碌。接着,不到一小时,她打了近十个电话,要么是橡皮擦不见了,要么是哪个字不会写,要么是口渴了。我知是她一个人有些无聊了,一直安抚。
第二天,不想再把她独自留在家里,便问她:“想不想看看辣椒长上辣椒树上是什么样的?想不想看看辣椒花是什么样的?”她本害怕晒太阳,一贯都排斥去地里,这次眼睛里放着光,答道:“想。我想观察辣椒的样子。”
整个上午,她一会儿弯着腰细看辣椒花,一会儿蹲着数花生叶,一会儿撑着太阳伞跟在我后面叽叽喳喳。
她说,原来辣椒花是小小的一个白色,花蕊有一点点黑点,像星星;
她说,幸运草是四片叶子,指着花生叶问我是不是幸运草;
她说,为什么有的辣椒树是直直的长,有的辣椒树是躺着长?
她说,为什么辣椒有瘦的,有胖的,有长的,有短的,有直的,有卷起来的,有青的、绿的红的、乌的、白的、黄的?
她说,为什么玉米花长在头顶上,玉米包却长在腰上?为什么花生花开上枝干上,果实却长在土里?
她说,生活呀,就是开开心心做喜欢的事,老老实实做不喜欢的事。
她看到了很多,说了很多,开心得像个被放出来的小鸟。
晚上躺在床上,她说:“妈妈,我今天最开心了。”

在写这篇稿子之前,我问她:“你觉得什么时候妈妈更像是在陪伴你?”
她眨着眼睛,正正经经地说:“摘辣椒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她答:“因为妈妈会一直陪我说话呀。我还学到了好多新东西呢。”
原来,小女孩需要的陪伴如此简单,只是希望妈妈可以多陪她说说话,给她讲解新鲜事物。难怪她要一直打电话,难怪她一直叽叽喳喳。
我以为,放下手中的事,陪她看动漫是陪伴;我以为,在她写作业的时候,坐在旁边看书是陪伴。殊不知,她只是想要跟妈妈聊天说话。
什么是陪伴呢?陪伴就是孩子需要,你恰好知道,并且正在履行。陪伴不是“我以为”,而是“我了解”。
小学期的孩子,从稚嫩逐渐蜕变,变得更想表达,变得更寻求倾听,变得更需要理解,交流是陪伴的一扇门,传达着孩子的心声,传递着亲子之间的温情。
颜如金在一起《奇葩说》上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他会慢慢变化。连续剧不看,可以补,但孩子的人生补不回来。”
或许在孩子这部连续剧的第1、2集,我们看错了,但改正过来,正确的看,认真的看,用心的看,一切都还来得及。
摘掉“我以为”的眼镜,换上”调频“的眼镜,走进他们的世界,跟随孩子的需求,变幻不同陪伴的方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正确的陪伴,更是最深情的示爱。
短暂有限的人生,
别让敷衍,把爱消减成片;
别让“以为”,把爱阻挡在门外;
别让无心,把爱毁成云烟。
清幽岁月,让陪伴,温暖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