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活质量,不代表追求物欲。许多人会质疑,如果连物质保障都没有的话,何来生活可言?我的观点是,生就是生命,活就是活力。生活不外乎就是,对自身健康维护住强大的生命之力,对外界事物保持着永久的探索之心。
在很早的时候,我有过这样的一种想法,就是探求真理可以从任何一样事物入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像看到纸张,除了上面的文字之外,只需稍微动下脑筋,就会疑问:纸是如何造成的?树木吗?如果是的话,一棵参天大树又该经过怎样的加工才能产生这样一张细滑的纸?甚至有些纸更是做到了真正的薄如蝉翼。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探求这个过程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繁琐的工序,每个步骤都在讲究,都有其内在的规则。古代科技落后的人们造纸该如何运作?现在利用科技,人们又是如何批量生产以满足需求?而这些过程中,又使用到哪些工具,工具的组成如何?怎样才能够生产出这些工具,又该如何使用呢?
我还真去查找资料,甚至曾经跑去工厂参观,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流程之后,我便想到,倘若生活细致到可以凭借双手和智慧造出纸张的程度,是否还会觉得生活了无生趣呢?是否还会在一心想着金钱所带来的生活满足呢?是否还会眼见他人淫奢的日子而心中愤然呢?转念又想,一味追求物质的人,并不会成为一个细致的人,也极难成为一个停下脚步思考生活意义的人。那么,他们又怎么会对事物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呢?或许更多人谈到生产问题,直接想到如何量产,如何营销,如何借助人脉关系拿下第一个订单?这不和遇赤膊少妇,而一念可见其袒胸露腹一样低俗了吗?我在这高山流水,你却和我说看到了金山银水?这哪里还谈得求知,更不用说让他们上下求索后,幡然醒悟继而付诸实践了!
确实,要以一己之能穷尽生活,似乎有些自不量力,毕竟“生有涯,而学无涯”。古时候儒生们常以朱子“格物致知”论求索,我自然不会像王阳明先生“格”竹子,那样去“格”纸张,然后大病一场再来想“知行合一”的问题。所以,我也并没有在这些问题上纠结太久,而是把握住了自己探索世间万物的一种态度,既然前人有所论证,那便秉持着科学读书的态度,学为己用,再进一步去深入到实际当中。有了那股“蛮劲”,自己坚信的真理自然会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又怎么怕走弯路和进歧途呢?
说回物欲层面吧,为何有些人常以“知足常乐”告诫自己和他人?其实不过是他们知道欲望和贪念就源于内心的不知足,而不知足则是因为对精神生活缺乏感悟,他们不知道多少才算“足”。
多与少,大与小,实在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正如你心怀天下,纵观寰宇,则珠峰也不过如沙尘一般大小。同样,“是”与“非”,“得”与“失”,尽管在一时之间有所增减损益,然而不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因果造化之说吗?
所以呢,面对这世间万物,不在于争取多少,也不在于损害多少,而是更往心中去求索,生活的道理就在那一念一动之间产生。这里想起旧时我读哲学思辩见《坛经》中的一则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你说这是不是唯心?自然是!但你能因为这是唯心主义就说它不是处世的大智慧吗?
我观生活,却也尽在这“心动”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