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人为什么伟大?》
人并不是存在的主宰,人只是众多生命中的一员,人和众生命一同享有世界。生命是世界的主宰,是生命与物质造就了世界。准确地说,是感知运动以生命和物质造就了世界,在感知运动的全过程中,生命负载着感知的能动力,所以,生命是主动的感知力,生命感知并改变世界,感知是世界最终的主宰。
在生命感知的世界中,人是最高级的感知者。人不但以生命本能的方式感知世界,还创造出其他生命不具备的精神感知方式,人的感知能力迅速发展,感知方法、感知范围和感知信息的处理都在不断提高和升级,因此,人拥有更广阔、更深入、更具体、更可把握的感知世界,同时,人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人成为生命中最具主动性的生命。
人并不是生命中对于物质世界最大的影响者,生命面对的世界是由众多复杂的生命共同创造的,其中不乏对世界存在形态具有根本性影响的生物。但是,人是唯一具有自觉感知意识的生物,人具有自觉性,人会意识到物质与自身的存在,人会将物质世界作为自己感知认识的对象,并且,人会为了感知的需要主动地改变对象世界,人会利用自己的行为改变存在状态以实现自己的精神愿望。人不但是伟大的感知者,而且还是伟大的行动者。
人之伟大是使世界的感知存在进入高级状态,人不断将感知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这极大地拓展了存在的广度、深度和活跃度。而且,人不断加强改变世界的能力,这种主动的改变促使感知世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人的存在,支持着感知世界向更高阶段发展。
人的另一伟大是感知自觉意识的运用,人应用感知的本来法则及规律来指导行为,并以之来改造世界和改变自己,使得感知运动更活跃、更平衡、更恒久地进行。
人在感知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人感知和创造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人是生命和物质进行感知运动创造的奇迹,人是感知世界最杰出最伟大的代表。
《幸福是什么?》
每个人都在渴望幸福,幸福是什么?人们却不清楚。模糊又朦胧的幸福大多交给诗人去描绘,人们只知道幸福就在不远处,可望而不可及。
人们对于幸福的向往是强烈的,但人们对于幸福的想象是贫乏的,因为生存的现状严重抑制了人的妄想,于是,幸福成了对现实的弥补性想象:渴者的幸福是一碗水,饥者的幸福是一碗饭,囚禁者的幸福是自由,流浪者的幸福是有一个家……幸福的概念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意义,但共同的要求是:改变现状,获得可能的需要。人们懂得,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于是,个人最迫切的要求以追求幸福的名义出现,这些幸福的替代物大都是具象的物质财富,拜物主义成了幸福的前提,实际上,人将对幸福的可怜要求变成日常实施的自私行为,幸福的形象既满身泥污又瘦骨嶙峋。
人们除了对幸福的世俗化理解,很难再将想象中的幸福具体化。平安、和谐、满足,这是一般人对幸福生活的企望,奢侈的想象就是天堂上的日子,宗教经文已经将天堂讲述得很清楚:金玉满堂,仙乐飘飘;满地黄金钻石,处处美酒佳肴;应有尽有,随心所欲;人人都是神仙,个个都是圣贤……这便是天堂上的无上幸福。但那是在另一个世界,与地上人间烟熏火燎的生活搭不上界。人间的幸福梦想是具体的和相对的,是从人与人的比较中得出来的:我有别人没有的一切,我过上了别人过不上的生活,我比别人更有财富、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更有机遇、更有成功、更有荣耀……这一切就是更有幸福。人间的幸福是什么?就是平常生活的理想图景,是人的生存能达到的最好状态。人们对幸福的期待与幻想无论如何越不过人间的秩序法则、伦理道德,人们指望的幸福的尽头不过就是人类生存模式发展的最好结果,是相对于不幸和痛苦的理想结局。
另一种生存状态不似幸福的模样:世上人、物一体,人人一体;人与物不再分离,人与人没有嫌隙;世上无门锁,家中无私物;我是他人,他人是我;物尽其享,人尽其感;不忧生死,没有贫富;不用竞争,不分胜负;物有用无损,人有欲无贪;事有所改,理却不变;人有所好,本却不变;物不忧存在,人不慕未来;只有此在,别无他在;只享此福,再无他求……这完全跟人希望的幸福不同,因为这时的人没有痛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指望幸福,必有不幸和痛苦;不企望甚至不知道还需要什么别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