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个作家。
我是在1996年才知道张爱玲的,那时候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公寓里面已经悄悄离世很长时间了。
碰到一个书展,我正好看见了新出版的《张爱玲全集》,翻了一下,感觉很喜欢,就买了一套。
回去开始认真阅读,感觉很对我的口味,爱不释手。四册全部读完,又重新从第一册看起。后来这四本书跟着我辗转了很多地方,一直到现在还在我的书架上。
我很喜欢张爱玲的文笔、讲故事的角度以及叙述的口吻,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一个字都不放过地阅读。后来又开始搜罗张爱玲的其他作品,象《海上花》这样的,是张爱玲从前朝人的吴语作品中“打捞”出来的,因为经过了张爱玲的阅读甄别,又经过她用上海话翻译,我也非常喜欢。后来在网上陆续搜到《赤地之恋》和《秧歌》;再后来还买到了《小团圆》和《同学少年都不贱》。
因为喜欢张爱玲,也去看了张爱玲欣赏的同时代上海女作家苏青的作品,买过《结婚十年》,但最终还是觉得苏青作品缺少了一些韵味,太过直白,在一次搬家中舍弃了。
关于张爱玲的传记,也买了好几本,期望从中能看到这个传奇女作家的人生和选择。他人写的传记,更多是从张爱玲自身文章里面摘录和推测出来的内容,加上了传记作者自己对张爱玲本人的评论,从文笔和内容上,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即便就是这样,我也没舍得扔掉这些传记。
我也常好奇地想,张爱玲在上海发表了很多作品,移居美国后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在上海的生活时间,按说应该有更多的作品,何以后来并没有很多作品问世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很久。后来才想通:大约一方面来到美国后文化氛围变化了,张爱玲原来写作起来如鱼得水的那种七大姑八大姨的大家族环境没有了,连同地理、物质上的环境也已经成为镜花水月,遥不可及,写作的心理驱动减弱了;另一方面,身处异国他乡,用母语写作,从经济角度看,出版商可能兴趣不大。
这真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在我眼里,张爱玲跟老舍一样都是天才作家。
张爱玲后期的作品越来越晦涩,可能是出于敏感的原因,作品中常需要读者从隐晦的说法中去推测。虽然我不喜欢苏青的直白,但是也同样不喜欢太绕弯子的描述。所以,喜欢的作品除了四册全集,到另册出版的《海上花》为止了。
因为喜欢张爱玲,连她前夫胡兰成的《山河岁月》都买了来看,结果实在看不下去。虽然不专情,还是汉奸,但胡兰成毕竟被称为风流才子,所以对其文笔还是抱有期望的,没想到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笔,我都没有感觉,只好扔了。很奇怪张爱玲这么高冷挑剔的人怎么爱上了这样的一个男人,只好解释为爱情是盲目的。
从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到四十五岁之前,张爱玲的作品看了一遍又一遍。张爱玲对人性的刻画,那是深到了骨子里;故事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镜头感;文笔如行云流水,看了开头就放不下。
现在,我逐渐不看张爱玲了。或许,因为我直到在这样的年纪,才能象三十岁左右的张看清世事;或许,我也并没有看清,只是以为自己看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