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风雅颂
【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11——古人教子五法

【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11——古人教子五法

作者: 关观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05:50 被阅读0次
    含苞待放

    一场新冠疫情,对“神兽”宅家的家长们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实际上,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是令家长挠头的事情。

    近来读到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责子》,“想见其人慈祥戏谑可观也。(黄庭坚语)”

    诗曰:“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尽杯中物。”

    提笔写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应该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这时的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十六岁的舒俨,十五岁的宣俟,十三岁的雍份、端佚,九岁的通佟,也就是诗里的舒、宣、雍、端、通。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到中年,)两鬓渐渐泛白,皮肤也变得松驰,我有五个儿子,都不爱读书学习,(真是不省心啊。)老大阿舒特别懒,老二阿宣不好学,三宝四宝连6、7都不认得,我家小宝九岁了,(天生吃货就认吃,)只识梨子和栗子。如果说这是命里注定的,(任谁摊着这样的孩子也没辙,)五柳先生也只好喝喝小酒喽。

    面对这样几个熊孩子,看来就连胸襟豁达、超脱世俗的中国第一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借诗感叹,借酒消愁。

    再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一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发现,培养教育孩子,有时好比种地,家长如农人一般,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无奈“草盛豆苗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求“但使愿无违”。这里,我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试着问一句,是不是教育上不得法呢?

    在《张氏家训》中,张廷玉《澄怀园语﹒卷四》介绍了古人的教子五法。

    “古人云:‘教子之道有五:尽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古人强调从五个方面培养教育孩子,缺一不可。

    一是“尽其性”,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

    好奇、模仿、游戏、合群、户外活动等等,都是小孩子的天性所在。现在的家长们不是从小孩子的天性出发,而是依据自己的好恶来培养孩子,总是提前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打小就让孩子扛起沉重的学业负担,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人生可不是100米、200米的短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输赢完全不在起跑线上。

    二是“广其志”,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有志,才能看得远;有志,才能坚持住。譬如,“五百年来第一人”的王阳明,十几岁时就认为“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事”,而是立志“读书做圣贤”。再如,伟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一生,其在十几岁时外出求学,就给父亲留诗表明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三是“养其才”,尽心尽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有个朋友讲笑话,他上初中的孩子期末考试后,他问孩子成绩如何?孩子回答“不偏科”。他拿过成绩单后,脱口而出“的确不偏科,但是偏低。”笑话归笑话,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要学习成绩和素质教育兼顾,且不可重此薄彼,如果只抓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建立健康的心智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招潮蟹”型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挫,经不得逆境,如此“培养”,怕是难偿所愿。

    四是“鼓其气”,对孩子以激励为主,一定要多加油,多鼓励。

    人们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认可、赏识、表扬,小孩子尤甚。特别是小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较弱,就更需要家长的及时表扬和即时激励,有助于孩子在生活、学习、成长历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五是“攻其病”,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毛病,明确地指出来,千万不可护短,要帮助孩子一点点改善、改正。

    缺点不说改不了。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小孩子的一些毛病,如没礼貌、任性、撒泼,甚至骂人、打人,说白了,都是家长惯的。要知道,家长能够惯孩子、怕吃亏,可孩子长大后步入社会,却是没有人惯你孩子的坏毛病,那时怕是要摔大跟头。

    当然,小孩子不同于成年人,给孩子指出毛病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讲道理,对事不对人,切不可动辄打骂、伤孩子自尊。

    你看,古人教子五法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11——古人教子五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cz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