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约了一位客人,在办公室谈事。
听到有人敲门,习惯性随口应答:请进。
于是,我学校的一位老师拿着一张纸,大大咧咧走进来,“领导,我还有几天年假没休,找你给我签个字。”
“哦,我这儿有客人,等一会儿吧。”
没想到,这位老师真听话,直愣愣地站在客人座位旁边,就这么等着。
“您去办公室外面等一会儿好吗?我这儿正谈事儿呢。”
听我这么说,这位老师才移步门外。
谈了一个多小时,送客人出门。看到这位老师就坐在门外的沙发上等着呢,真是执着的人啊。赶紧把字给她签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朱熹提到的未成年人教育,也就是“小子之学”。
古人小时候要学什么呢?要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要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洒扫”,即洒水扫地,打扫卫生,也就是今天的劳动课,打小开始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应对”,就是回答、回话,别人问话时知道怎么对答是礼貌的,话儿怎么说,事儿怎么办。现在很多孩子见人不懂得问好,即使家长指点,都说不出口或不会说,甚至干脆就啥也不说,躲一边去玩儿。
《论语﹒卷七》里讲,“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愆,即过失。今天在职场里,也常常见到有人犯这三种过失。不该你说话时你抢着说,不懂好赖;该你说话时你又不讲,在那儿装蒜;听众已经很烦了,你还在不停地唠叨,看不出火候。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小时候不懂“应对”,社交礼仪缺失。
“进退”,就是参加集体活动或社交活动时,懂得基本礼仪,站在哪儿,怎么站,得有位置感,懂得老幼尊卑。
《礼记》讲,“每门让于客”。引导客人行进时,每到门口时往里让一下,提前开门,掀门帘。
在今天,依然如此。客人上车时,帮助客人开关车门;敬酒时,酒杯要低一些,以示尊敬;别人给倒茶时,要弯曲手指轻轻地点几下桌面,表达谢意;大庭广众之下,不要大声喧哗、大声接打电话;进出电梯时,协助控制一下电梯门开关……这些就是“应对、进退”之道。
“应对、进退”,古人小时候都要学习的,但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是缺项的。说实话,这才是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