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764352/e88eb654ee8968db.jpg)
又到了春雨纷飞的清明时节,这是奶奶离开我们后的第七个清明节。奶奶离开我们时,享年96岁。她走得很安详,没有疼痛没有挣扎,是真正的寿终正寝;奶奶走的时候,她的七个儿女全部在她的身边,这是令人羡慕的。我怀念奶奶,但不悲伤,因为我相信,奶奶在另一个世界一定也是安宁的。
奶奶走过近一个世纪,她的前半生是饱经沧桑的。奶奶四岁时,她的父母在同一个月内间隔三天相继因瘟疫去世,留下她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后来,那个妹妹送给乡下人家,奶奶和她弟弟就由他们的堂兄嫂抚养成人。天有不测风云,奶奶唯一的弟弟成人后又因病去世,奶奶就理所当然地留在了家里继香火。
奶奶的生活是极其清苦的,她却坚韧地走过漫长的一生,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无言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奶奶从小寄人篱下,其中的酸楚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从记事起,没听奶奶抱怨过,反倒是时常听到奶奶充满感恩的回忆。奶奶总是说,如果不是堂兄嫂收留了她姐弟俩,他们还不知道会怎样呢;至于奶奶的父母突然去世而留下的店铺的去向,奶奶从来不追究。爸爸经常回忆,小时候逢年过节,大厝里的其他人家已经飘香四溢地在煮年货,而他们兄弟姐妹眼巴巴地等着当搬运工的奶奶回家;等来了奶奶,煮好了饭菜,第一碗一定是先盛给她堂嫂吃的(那时候她堂兄已经去世了),然后他们才可以吃。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她堂嫂去世。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奶奶以这种朴素的方式,来感念对她有养育之恩的堂嫂。也许,不识字的奶奶并不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但她总是极尽所能地报恩。
奶奶总是记着别人对她的好,而从不说起对别人的好。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有位六七十岁的老先生带着他的孙女提着一篮水果来拜访奶奶,他自我介绍说自己常年出门在外,这次回来几经周折才打听到我家的住址,特地来拜访奶奶并致谢意。原来,老先生的妈妈和我奶奶是搬运公司同事,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常跟着他妈妈去当挑夫,奶奶见他年龄小身体弱,总是帮他分担大部分的重物直到目的地。他感激在心几十年,而我们从没有听奶奶提起过。也许,淳朴的奶奶当年替那弱小的孩子减轻负担的时候,只是出于本能的慈悲,并不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奶奶安静温和,话不多,从不惹是生非,更不背后说人长短,因此,她的人缘是极好的。尽管奶奶极少出门,但不时有几十年前的不同年龄的工友来探望她。我们以前居住的古大厝共有十几户人家,彼此之间经常摩擦,只有我们一家从没跟别人起过争执。唯有一次,是我家盖新房,跟隔壁人家因为“合壁”(两家同一堵墙)的缘故产生矛盾,对方仗着子女多,冲到我家门口闹事,奶奶赶紧把大门关了,任他们在门口叫骂。奶奶平静地说:“让别人欺负我们没有心理负担,我们欺负别人才有负担。”那种安详的神态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家主动让出了三尺窄巷并另立墙壁,平息了事态。也许,奶奶并不知道关于“六尺巷”的美谈,但她知道邻里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奶奶虽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但她喜欢干净整洁。据爸爸回忆,他们兄弟姐妹从小生活虽苦,但从来穿戴整齐,没有脏破过,奶奶总是在辛苦地干完一天的活后及时地为他们洗补衣服。现在已七十多岁的爸爸依然保持童年的习惯,任何场合总是保持衣着整齐干净。奶奶在尚干得动家务活时,总是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纤尘不染;更可贵的是,奶奶不仅把家里打扫干净,还不忘打扫公共卫生。她总是教育我们:“只有外面干净了,家里才能干净。”因此,奶奶总是不计得失,主动承担住处周围的公共地带、卫生死角的打扫工作。现在每次我带着儿子冲洗公共楼梯时,我总是不自觉地把奶奶的话转告给儿子:外面干净了,家里才能干净。
……
春雨纷纷有时尽,回忆漫漫无绝期。真是忆不尽的奶奶,说起这些琐事时,仿佛奶奶就在我身边,从没离开过我。奶奶不识字,从没有长篇大论地跟我们谈人生论教育,但她却言传身教地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