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空城计

作者: 轻扬2009 | 来源:发表于2017-09-11 09:09 被阅读43次

    《孙武十三篇》头一篇就先说“兵者,诡道也”,什么叫诡道?

    咱先说说这个“诡”字:言字旁,形声字,读作“鬼”,欺诈、奸猾的意思,诡道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再说白点,就是糊弄人。

    后人又根据《孙武十三篇》衍生出《三十六策》,其中“败战计”里就有今天咱们要唠的“空城计”,说的是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像“美人计”、“反间计”、“苦肉计”都属于“败战计”,一般是敌强我弱时使用的计策,取败中求胜之意。

    提起空城计,这位说了:“我知道我知道,就是诸葛亮大开城门,摇着小扇儿、听着小曲,把个脓包司马懿吓跑了嘛!”

    这话要是让诸葛亮和司马懿听到,他俩一定都是哭笑不得,一个得臊红了脸,一个得气个半死。

    因为这个事儿根本就是杜撰的!

    《三国演义》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本一样,都是编出来的,是小说,是故事,是跟历史沾边,但不是真正历史的小说故事。

    有一次听袁腾飞老师讲雍正,说起《甄嬛传》,袁老师一头黑线的说,这电视剧除了朝代是真的、有雍正这么个皇帝老儿是真的,其他的就不用看了。诚然,现在打着历史剧旗号胡说八道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包括我很喜欢看的《军师联盟》。

    这个《三国演义》呀,比这些“历史剧”强点,也讲了些真事,可罗贯中这老头儿也真挺敢编排,就单单看一个诸葛亮身上吧,什么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等等等,全都是假的,甚至把诸葛亮描写成了一个道士,整出什么七星坛、七星灯。每次我一看到诸葛亮要做法,就忍不住想,真这么牛还弄什么空城计?撒豆成兵多利索啊!

    民国毒舌鲁迅先生也说,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之智近于妖”。不知道诸葛亮听到这句评论会不会惊出一身冷汗。

    而周瑜和司马懿,就很委屈了,一个被说成小气鬼,一个被说成胆小鬼。周瑜先一边哭会,咱们今天先给司马懿正正名。

    《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得从马谡失了街亭以后讲起。

    诸葛亮一听马谡把街亭丢了,气的直拍大腿,没招,赶紧给他擦屁股吧,可没等西城县这边安排利索呢,那边司马懿就杀了来了。

    司马懿带了多少人?十五万!

    诸葛亮手底下还有多少人?两千五!

    六十个打一个,除非蜀军这两千五百人都练过降龙十八掌,还得是乔峰那段位的,这才差不多能打个九死一生。

    最要命的是这边没将,就剩一班文官,手无缚鸡之力,别说上阵顶数了,真干起来还得保护他们,这不拖后腿嘛!站城楼上一看,司马懿来了!一个个吓得腿都软了,保不齐还有尿裤子的。

    诸葛亮回头就骂:“真特么出息!赶紧滚回去换裤子。看我给咱露两手!”

    说司马懿,司马懿就到,(也不比曹操慢多少)。十五万大军齐刷刷逼近城下!

    司马懿手搭凉棚望过去:“咦?城楼上弹琴的那不是诸葛亮吗?说好的约架呢?倒是打不打啊?”

    再仔细一看,诸葛亮脸上带着蒙娜丽莎一般神秘的笑容。

    “不对,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老小子不知道又憋什么坏水呢!”

    正琢磨呢,前军哨来报:“西城县四门大开,城中一点动静没有,一定是蜀军知道您要来,屁滚尿流,弃城逃跑啦!”前军哨乐得眉毛都直跳舞,马屁拍得奔儿奔儿响。

    司马懿一脚踹他屁股上:“你是不是傻?没看见诸葛亮搁那玩呢?你以为他学商纣王坐鹿台,等着我做BBQ呢?”

    当机立断,十五万大军,后军变前军,撤了!

    诸葛亮一看司马懿走了,也瘫那儿了。

    “好险好险!你要真杀进来,我还真没辙!”

    于是,这一把诸葛亮K·O司马懿。

    先不说史料中有没有记载这件事,单从司马懿谨慎的性格来讲,他不可能事先毫无准备就去攻打诸葛亮这样的强敌,一定会做好前期的侦查工作。再者,西城县既然可以四开城门,就是说没有依山傍水,四下里完全可以设兵围城,罗贯中给司马懿安排了十五万大军,就算城外耗着也能耗死你诸葛亮吧?这种事儿司马懿也不是不会干,征辽东打公孙渊的时候,大雨滂沱都能坚持围城呢!如此经不起推敲,这个桥段真是有点假。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罗贯中杜撰西城空城计的蓝本是赵云VS曹操的一次遭遇战。

    故事来源于《云别传》,裴松之在给陈寿的《三国志》作注时多次引用,但是这玩意打哪来的,他没说,“莫能审其本末”,可他也没像驳《蜀记》中“郭冲五事”那样一一推倒,说明裴松之是认可《云别传》的。

    那时候曹操要打汉中,兵马未至,粮草先行,一车一车的小米大米运往前线。

    黄忠一看,诶,这好啊,抢过来咱爷们儿先尝尝!赵云就借了一队兵给他去抢米了。(要说这事儿赵黄二人真不怎么地道,可两军对垒,就不谈道德了。)

    黄忠带着偷粮小队去了好几天,不知道是迷路了还是被人家堵哪旮旯出不来了,赵云左等右等,没等着,心里特别不踏实,最后决定带人去接应接应。好巧不巧就碰着曹操的大部队了。

    这下可完蛋了,赵云就带了几十个人,(偷鸡摸狗的事哪能带太多人?)只好边打边跑,好不容易逃回汉营。

    汉营这边的守将要闭门拒守,赵云说:“不用!开着大门,偃旗息鼓即可!”

    这时,曹军也追上来了。奸诈如曹操,必定是个多疑的性子,一看这阵势,我也不追了,撤兵!

    曹操一撤,赵云来劲儿了,锣鼓声天的开始折腾,这一闹,曹军窜的更欢实了,直接造成一起严重的踩踏事故,好多士兵脚滑掉汉水里壮烈牺牲了,谁也没回头看,赵云在后面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是赵云VS曹操版的空城计。

    实际上,最先把空城计的使用权授予诸葛亮的,并不是罗贯中。裴注《三国志》在给诸葛亮的传记中,提到了“郭冲五事”,应该是最直接给罗贯中提供写作思路的素材。

    这个郭冲,是西晋人,扶风王司马骏的门客。几个好朋友在一起侃大山,聊起诸葛亮,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但是郭冲力排众议,以为诸葛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还列举了五件“隐没不闻于世”的事情作为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这五件事,咱们今天先不全讲,只说说郭冲提到的第三件事,也就是空城计。

    按照郭冲的说法,诸葛亮屯兵阳平(不是西城)县,让魏延(不是马谡)带着大部队东下袭魏,自己只留了一万人(不是两千五百人)守城。司马懿带着二十万(不是十五万)大军准备迎战,也不知怎么的,就跟魏延走叉劈了,直接杀到了阳平县门口。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杀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通知魏延回来,于是摆了空城计,卧旗息鼓,大开四城门。虽然司马懿派出的侦察兵回来报告说阳平县兵弱,但是司马懿并不相信老成持重的诸葛亮会兵行险招,于是引军撤退。最后还特意提了一句:知道真相的司马懿肠子都悔青了,恨得牙痒痒!要命的是扶风王司马骏“慨然善冲之言”。

    裴松之不同意,除了人物在时间地点上的错差(诸葛亮在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在荆州,并没有发生过正面冲突)、战略部署上的不合理,还有一点人际关系上的不合情。郭冲是司马骏的门客,司马骏是司马懿的儿子,你郭冲当着老板的面,讲人家老子的糗事,老板还给你叫好?可能吗?就算儿子对老子有意见,也轮不到你一个外人来叨叨吧?就算司马骏真的认可郭冲的话,可能大庭广众之下慨然称善吗?他就不怕他那个当皇帝的大侄子削他的爵、砍他的头?闹呢?敢背地里说皇爷爷的坏话~!太假太假,比罗贯中说的还假。

    还有一个版本的空城计,是曹操VS吕布,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里也提过。只是这回曹操不是中计者,而是施计者。这一段出自王沉的《魏书》,也是裴松之在《三国志》中的注,跟上面提到的《云别传》一样,是一部佚书,只是在裴松之的注解中能找到只言片语,可信度无法确认。.

    讲的是曹操打定陶时,有一次大军出城收麦,恰逢吕布来攻城。城中这会儿没驻军可守,曹操就命令婢女们执兵着甲,登上女墙守城。

    吕布杀到城下,一瞧这仪仗队,乐了:“曹阿瞒这是玩什么呢?难道也学司徒王允送美女贿赂我?还整一排,出手也太阔绰了,哎呀,我都不好意思了。”刚要拍马上去接收,“吱嘎”一声刹车了。咋回事?看前面黑洞洞,西南堤下林木幽深,明明就是个设伏兵的绝好处所!吕布惊出一身冷汗:“艾玛,差点上了这老小子的当!”曹操是谁?专业玩心眼的,吕布再是个莽夫吧,也知道曹操坐镇城中,不可能让他那么轻易就杀进去,琢磨琢磨还是走吧。

    照前面那两个版本的套路,到这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吕布没死心,第二天还琢磨呢,越琢磨越不是味儿,最后决定再去打探打探。

    曹操的大军这会儿也收完麦子回来了,正好在堤下林中设伏。曹操这埋伏也打的俏,没全藏起来,露出几个兵,看吕布来了就挑衅。

    吕布不识逗,上来就交上锋,曹军的埋伏呼啦一下子冲出来,吕布这边只好丢盔弃甲逃跑了。

    这里曹操不但用了空城计,还有连环计,虚虚实实,难以分辨。

    与曹操相关的两场空城计都是出现在裴注《三国志》里,虽然不敢说是百分百的真实,但是可信度也比《三国演义》里的那一场要高的多。那么问题来了:曹操打定陶在先,打汉中在后,怎么自己用了空城计,还会中赵云的空城计呢?难道空城计是个死局,谁也破不了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施计对象一定要有个会转弯的脑子。不管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司马懿,还是裴松之叙述的曹操和吕布,都是战场上的老油条,司马懿和曹操就不用说了,吕布虽然是个唯利是图的反复小人,没什么长远眼光,算不上是有大智慧的聪明人,但是他临阵经验丰富,在战场上还是有一定的敏感度的。假如当时城外领兵的是李逵,估计也就不好使了。

    另一方面,其实有一条主动破计的途径,就是事先充分了解对方的实力,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咱们从这一点来简单分析一下以上三场空城计。

    司马懿是有时间和条件去调查西城的状况的,他之所以没有这个动作,得怨罗贯中编的太假,这也是这一版空城计被诟病较多的一个漏洞。

    曹操和赵云这一版属于遭遇战,均不在双方的计划之中,所以曹操没准备,是情有可原的。更可况,赵云逃回了自己的老巢,曹操不打无准备之仗,也是明智的。

    至于吕布,话说回来,还得说他是聪明人里挑出来的。好比有个人在路上走着走着,看见地上有一百块钱,却担心有人下套骗他,就不捡,回家琢磨一宿没睡好觉,就悔呀:“咋就没捡呢?”第二天天一亮就跑回去找,哪找去?早被别人捡走了。吕布更要命,第一次带兵去攻城,没侦查清敌情,已经算是失误了,第二天居然还是不先做好侦查工作又先冲上去了。人家城里没兵的时候你不打,等人家大部队回来了你又过来嘚瑟,不死何为啊?

    跳出三国,“空城计”在中国历史上的出镜率虽然不高,但这个绝技似乎也从没绝迹,甚至解放前还出现过一次,施计者是彭德怀大元帅。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古城西安,蒋介石集团是不愿意的,派了一个叫马继援的国民党军官,率11个师的兵力发动反攻,其时西安城我军的主力军并不多,真就是敌众我寡。彭元帅面对这样的形势,采取了两个计策。

    一边召开记者招待会,找来几个思想端正的报社记者,先装作闲谈的的样子聊了聊三国演义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典故,接着又聊当前形势,笑曰:“欢迎马继援这个花花公子来西安,这里的羊羔美酒、漂亮姑娘多得很!大道如青天,welcome to 西安!”几个脑筋灵活的记者,回去立刻把彭元帅的谈话记录整理发表在报刊上,公布于众。当然,主要是让马继援看到。

    另一方面,彭元帅组织了一个一千多人的小分队,每天白天从东城门进来,锣鼓喧天的穿街过巷,等晚上天黑了,就从西郊绕回城东,第二天早上再进一遍城,连着好几天。马继援也蒙了:“这倒是有多少人啊?”马继援还没反应过来,华北兵团的援军也到了,古城西安靠着彭元帅的机智得以保全,陕西大局至此安定。(这套路也挺熟吧?嘿嘿,没错,董卓玩过的,看来彭元帅也是个三国迷。)

    现在很多人都纠结于“空城计”到底是谁发明的,齐安觉得,这个问题就跟讨论渔网是谁发明的,文字是谁创造的一样,不可能归于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渐渐沉淀、补全而成形的,属于群体智慧的范畴,不管书中记载的事件是真是假,他都给后来人提供了一种思路,也就是说,对于这种“莫能审其本末”的东西,应用性比版权更重要,你只要能学到手,拿去用就是了,曹操他们不会追着你要使用费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动了我的空城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xm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