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2a344ef79584de40.jpg)
我住在一所大学旁边,时常会碰到大学生,其实我们最大的区别不是年龄、文化、阅历上的不同,而是那迎面扑来的青春气息。这是他们独有的,不知何时,我已经失去的东西。
年龄上可以装嫩,可以打扮的很少女;文化上可以再提升,只要我想;阅历上可以慢慢去丰富,也可以让自己变得简单;唯独那种几乎可以闻得到的青春气息,是再也追不回来了。
所以,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就比如我曾经那么喜欢周杰伦,也不知道是何时变淡了,不是第一时间去听他的歌了。在奔四的年纪,音乐好像也退后了,我也不会再在一位偶像歌手出来时去研究他的歌词、唱法甚至兴奋地模仿了。
但是音乐仍然是一种情绪出口,因为生活需要呼吸,我们不能任凭生活一地鸡毛。童年篇里提到妈妈说过,大清早的放点音乐人也会精神,直到现在如果哪几天情绪很低落,也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播放我喜欢的歌。
我用惯了QQ音乐,以前我把播放列表中爱听的歌收藏到“我喜欢”,后来不知道出现啥问题,“我喜欢”里面的歌全都没有了。其实“我喜欢”里面已经累积了很多首,每次播放也不方便。
也要稍微调整一下,才是那一天我所想要听的。我们总是习惯不断地做加法,而不愿意减去任何东西。于是我就索性重新弄了一个“最近喜欢”,某天我想听什么歌,就找来放在那里面。
所以你发现我的变化了吗,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想听的歌,喜欢一首歌不会再喜欢很久,从前留在记忆里的也只是随心情才会找出来再听一听。比如王以太的《目不转睛》火的时候我很喜欢,现在就不怎么听了。
有一次,年轻的同事把她的听歌列表放在了朋友圈里,我看了一下,居然没有一首歌是我熟悉的。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追寻最新鲜的音乐了,以前我可是走在前列的(稍微骄傲了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4a8d126dae3369af.jpg)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转变就是以前的我完全不听老歌的,哥哥姐姐们会对我说,你听的都是啥,又是说又是唱,歌词还听不清楚,还是经典的好听。当时的我是非常不屑的,老歌那么慢、软绵绵的,我才不会听。
原来并不是歌的问题,是年龄的问题,我现在老歌也会听,比如《往事只能回味》,邓丽君、蔡琴、罗大佑、李宗盛等人的一些歌,不过可能有的听的是改编的版本。只是没把他们变成常态,有时仍觉老歌太厚重。
我的喜欢也没有出现两极分化,我是说只喜欢老歌不喜欢新歌了,没有。只是没有了特别喜欢哪位歌手,就谁的好听听谁的。还是有去发现好听的歌的兴趣,比如选择推荐然后随意播放,听到好听的就放在列表中。
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或插曲好听的会特意去查一下,突然爆红的歌手的歌也会搜,或者无意间在某个场所听来的,会根据词来搜索,人家介绍的,书上看来的等等,听到一首好听的歌,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的。
一首歌让我喜欢的点也是千奇百怪。《华灯初上》的主题曲是阿信改编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被改编了无数个版本,但我唯独喜欢这一版,只是因为其中的一个转音很有特色,我曾经循环播放了很多遍。
喜欢的有的歌是因为歌手的声音很治愈,像杨宗纬的《其实都没有》、《空白格》和很让人感动的《一次就好》,我需要鼓励的时候就会听他的《给未来的自己》。
“不管怎样,怎样都会受伤,伤了又怎样,至少我很坚强,我很坦荡”,“我不放弃爱的勇气,我不怀疑会有真心,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给未来的自己”。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听,心底的伤也会默默地滋生出糖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c0afc9a2387a45e1.jpg)
好像好听的歌就像经典的文章一样,是迟早都会碰到的。以前只听过Lady Gaga的快歌,在她主演的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里有一首《Shallow》却是慢歌,我非常喜欢,时不时地就会翻来听一遍。
30岁到40岁之间被称为中青年,那我现在对音乐的态度是这样,不知再年长一些会怎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