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误解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大约半年前,在一微信群中,有人愤怒的指责儒家文化为奴才文化,教导人做奴才,并列出证据说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附和者众多。
当时的我也认同发言者的观点,在我的潜意识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
但我并不确定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于是随手百度了一下,然后我傻眼了,搜出的结果竟然与我潜意识中的意思截然相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是什么意思?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搜到这个真实的意思结果,我震惊了,这与奴化文化有何关系?这么离谱的误解是何时钻到我的脑海里的?
于是针对这类问题我专门留意观察了很久,发现如下共同点:
(1)这个误解具有普遍性,周围绝大多数人都有着与我相同的误解,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连误解都是高度一致;
(2)在这个信息极为发达随手百度一下就能确认的时代,竟然没有几个人能够想到要查阅验证一下正确性;
我觉得不可思议,随即想到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
请问你的求真证伪的思维能力多久没用了?长久不用的能力是会渐渐失去的。
02
误解二:儒家迂腐“忠君”,纣王也要忠?
对于这个误解,如果稍微了解一点儒家理论,就知道这种忠君思想儒家没有。
孔子曰:“为人君,止于仁。”做君王的,要做到仁爱。
孟子更是明确说明,践踏仁义者乃是独夫,民不承认其是君,可杀之。
下面不妨看看孟子与齐宣王对话原文与翻译。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了他的国君夏桀,周武王讨伐他的国君殷纣王,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记载上是有的。”齐宣王问:“做属臣的杀死他们的君主,这符合仁义规范吗?”
孟子回答:“践踏仁道的人叫‘贼’,违背信义的人叫‘残’,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就叫‘一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为民除害杀死了独夫民贼殷纣王,没听说过以下犯上杀害君王的事。”
对于此类因对儒家理论一无所知而产生的对儒家思想的攻击,我时常会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可曾读过有儒家的典籍书籍,里面有这样的思想吗?
对自己一无所知的理论或者人或物或事进行攻击,这是一种什么思维?这种逻辑估计都很难看懂。
03
误解三:儒家教人做伪君子
这个逻辑我听不懂,儒家思想以君子为榜样,却教人做伪君子,没有这样的逻辑。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辨析,就是“伪君子”是“君子”吗?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的确有,还不少,但伪君子是君子吗?如果是,伪=是? 如果不是,能说伪君子是儒学教出来的?儒学没有这项功能,这人天生邪恶,仅仅是学过儒学没有被儒学改变而已。
04
误解四:绝对化、极端化
《大学》第十章有句:“悌者,所以事长也。”此句的注释“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网络版本书籍,这句注释都普遍被使用。
估计看到这个注释,十人至少九人不认同。做为大思想家的孔夫子会是这样绝对化的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是中庸。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是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执其两端,择其中而用之于民。一句话通俗讲: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
这种绝对化的思想会是孔子思想?不可能,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注释,我不太相信是学识不够,因这个道理太简单,只能猜测是为某种目的故意污名化儒家思想,故意把读者往沟里引。
网上有句话叫做“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这话也现实。
05
存在的思维缺陷: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懂此句意思,也不知查询求证。求真证伪之思维能力已经沉睡;
(2)愚忠思想,对自己一无所知之人事物思想进行攻击,无非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求真证伪之思维能力已沉睡;
(3)伪君子=君子,这个逻辑听不懂,独立思考之能力已沉睡;
(4)绝对化、极端化,思维能力已沉睡,被人带进沟里去了;
悲哀,求真证伪之独立思考能力已沉睡,涉及如此基数庞大之群体,这有多可怕?必有其深层原因。
胡适先生说:“除了思想,什么是我。”无思想,你还是你吗?
儒家思想是躺枪而已,这也是其必然。
网友评论
止于意思是要做到,要达到,停留在,即后面的是他的位置。
2.《大学》治国先齐家篇: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
孝与忠通,忠即心之中心,心之所向,悌与敬通,即恭敬,慈与仁通即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