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贤——孟子

作者: 陬者 | 来源:发表于2021-07-20 07:06 被阅读0次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

    在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由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经由孟子的继承与发展而变得更加得丰富系统,终于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一、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

    孟子之“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他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统治者多为人民的生存条件着想,对残害百姓的君主痛加指斥,认为可废可弑——这旷古未有的议论,反应了他的“民本思想”,是闪耀于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道耀眼光芒,纵然这些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但却具有宝贵的超越时代的价值,为后世的有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

    二、孟子不但讲“仁”,还强调“义”

    “义”的本意是行为合理适宜,孟子把“义”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义利相比,应轻利取义;生死关头,要舍生取义——对我们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产生了巨大作用。

    三、孟子是“性善”论者

    “性恶”、“性善”历来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人皆有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认为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内心去追求才可得到——这就是“反求诸己”,是宋明心性之学的先导。

    “性善”虽是孟子的理论预设,但他在分析人的实际道德状况时,也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四、孟子的“人格”论影响深远

    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那么如何养成浩然正气呢?

    一要持正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

    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炼意志;

    三要存心养性,即是要清心寡欲。

    孟子的这些理论和主张同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圣贤——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pk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