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说过:“总的看来,无论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自己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忘记了自己是在那里教书,学生忘记了自己是在接受教育,大家都“忘乎所以”,这是比较理想的教育状态。
为什么?
因为这样最“生活”、最平等,最民主,师生的自主性都能较好实现,因为这意味着所学习的问题成了师生的真问题,因为这样的情境和氛围最容易把知识激活为思想,学到真本领。
应试教育的氛围与此恰恰相反。应试教育恨不得学生每分每秒都记得学习是为了考试,学习是为了得分。应试教育必然要求学生时刻记住,教师是管理者,你是被管理者,你是来学习的,老师是考你的,师生任务是不同的。所以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都不可能达到“忘乎所以”的境界,教师不可能忘记自己是在教书,学生不可能忘记自己是在学习。应试主义的学习必然是“任务”主义的学习。师生为了应试目标学习,真正的民主很难实现,真正的主体性很难发挥。有些人在搞“民主式”教学,愚以为,如果这种教学的目标是应试,则“民主”势必沦为表面文章。民主必须有民主的内涵,应试主义容不得民主的内涵。放过来也一样。如果整个社会的民主风气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平等意识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人们的主体性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则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地位”意识和“身份”意识都会很浓厚,这正是应试教育的良好土壤,大家会很自然地倾向于应试挂帅。一个缺乏民主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忘乎所以的,守你的本分是最要紧,孔夫子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再反过来想,你就会明白,如果教师在校园努力创造一种“忘记了自己是在哪里教师,学生忘记了在自己是在接受教育”的氛围,不仅改革了教育,而且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促进。这种促进或许微不足道,然而,再小的教育改革,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改造,因为未来是孩子们的。你没有高喊“民主课堂,民主社会”的口号,却实实在在推进了民主,而许多把民主挂在嘴边的教师,事实上干的可能正是相反的事情。
青年教师会问:用什么办法可以达到这种“忘乎所以”的境界呢?比较好的办法是情境教学。设计某种情境,找到一个师生都不知道现成答案(但教师可能比学生更了解寻找答案的途径,可以起知道作用)的问题来共同研究,这种情境最有希望达到“教学两忘”的境界。我理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探究式”学习。同时探究者,师生就比较容易平等,如果有一方“标准答案”在手,你再说平等我也不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