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面临严重问题。严重到那些忠诚、守信、孝顺、守规矩的孩子90%到了社会上会吃亏。”
何止孩子,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啊!瞧,有资源、有能力、有善意、又心软、又慷慨的人以及良心企业,经常会被不善之人钻空子或者占小便宜或者明日张胆地欺负。这是一种多么悲哀的社会现象啊!
好人有好报,善意才会越来越多;好人被欺负,恶意就会越来越猖獗。
善意是一束光,是要照亮需要的人前进的路;善意是接力棒,需要爱心人士一个个传递下去,让善意之花开满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善意之举却无意中饲养了恶,让恶有机可乘。于是恶伪装成了“弱者”或者“受害者”的摸样,或者诬陷,或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气焰嚣张、理所当然去强取豪夺善意的馈赠。
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往往并未真正受益。
倒是那些拦截善意的劫匪,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老人”(泛指所有的意外受害的当事人)跌倒了,路人甲出于善意赶紧扶起并将“老人”送去医院,结果善意的路人甲不仅没有被肯定、表扬和感谢,竟然被“老人”以及全家理直气壮地诬陷为撞倒他的“肇事者”,甚至要求承担医疗费用等相关赔偿。
善心路人甲寒了心了:“我这是吃饱了撑着了吗?怎么手贱去做好事?我真是自讨苦吃!”路人甲心惊胆战,从此心里留下了很大很大一片阴影面积,并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从此其他路人和观众们再也都不敢行善了。万一遇到一个大恶,自己好心可能毁了自己一生。又有几个人敢冒这个危险呢?
世风日下至此,恶性霸道,善人不敢行善,多么可怕啊。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做起来很温柔,甚至一点儿负罪感也没有。但是,的确是非常不地道的行为。那就是自己花钱买东西,舍不得花,当这钱是别人的,这个人花起来就想多花一些,甚至感觉少花了就是吃亏一般。
比如别人请吃饭,多数人表示感激并且不想东家多花钱。有些人,可不这么想,就想趁机多点一些甚至还想着打包带点回家。他们说了:“不点白不点,不带白不带。过了这村,可就没有那个店了。有啥不好意思的?装,你就装吧。死要面子活受罪。”
看看,他们不仅自己做得明日张胆,还要拉着别人一起。如果别人不屑同行,他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唉,与此类人同行都觉得难为情!
还有一类人专门找有钱一点的人借钱,借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归还,所以就是无限期拖延。如果催要还钱,他们会说:“哎呦,我拿这些钱都是干救命的事情,用到刀刃上的。你这么有钱,这点钱在你手里还不够塞牙缝的,还和我斤斤计较这点钱。你太不顾情谊,太没有同情心了……”
还有一类人借钱,才不管什么脸皮不脸皮的,向所有自己认识的人借钱,他们才不管对方有钱没钱,能够借钱给他们就行。这类人更加可恶,他们认为别人的钱一但进入他们的口袋就是自己的了。自己可以花天酒地,铺张浪费,就是不会还钱。遇到这种无赖,很多时候只能自认倒霉。因为你向他讨要自己的钱,还不够费功夫的。所以,人们经历了太多这种无赖,变得不敢借钱给别人了。
救助原则“救急不救贫”,还是很有必要记在心中。
银行就是为大家提供借贷方便的,多得是钱。况且现在借贷门槛低得要死(陷阱级别),各种平台支持救急,所以借钱救急还是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达成。弱关系借钱本来就是不大正常的事情,很多不是救急而是救贫,违背良性借贷原则,本身就隐含着巨大不可控的风险。
反正现在,大家也达成共识了:(弱关系)借钱是良性关系的终结。除非强关系,比如夫妻、血缘关系的亲戚或者挚友,否则不要提钱的事情。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