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情的民族,比如乡情,亲情,爱情,友情……但我觉得乡情才是每个中国人最与生俱来的情感。中国人的多情也让中国成为了诗歌的国度。
从《诗经》到〈乡愁〉,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几千年来,写不完的乡情,是游子对故乡深深地眷恋。
而承载这份眷恋的是:明月,夕阳,鸿雁,杜鹃,青山……更是故乡的老屋。
难忘老屋
故乡的老屋,是那片山水里所有老屋的一个缩影。是我童年记忆的载体,是我思念的寄托。
家里的老屋原是为迎娶母亲而建,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同类型的老屋中,它的年龄不算大,颜值却很高。
老辈人建屋,都遵循着古老的程式和范式。从选址,到准备建筑材料,张罗人手,再到最后的正式破土动工,每一步都要看黄历选日期,无一不严格遵守。
老屋的选址从风水角度来看是非常好的:它坐北朝南,背靠大山,左有沟壑,右有山涧。山涧常有溪水潺潺,极目远眺,可远观群山,可俯瞰人家。
建造老屋的材料皆就近取材,整座老屋需要用到土,木,竹,石四大材料。而奶奶家的老屋还采用了石灰,水泥等新材料,这在当时的别的人家是不存在的。
故乡的老屋整体上是米色的墙,黛色的瓦。有吊角楼,有箭竹编制的“晒楼”,有“地坝”,有水泥铺就的“街沿”。从桐油黑漆的大门进去是安放神龛的堂屋,堂屋左进是火房和厨房,右入是卧室。从堂屋沿着长长的楼梯向上到达二楼,右边是火房的二层,用于熏制腊肉,左边是堆放谷物的谷仓。卧室对应的二楼用于放置多余的柜子。从老屋正面看去,因为只有第一层开有明亮的大窗,所以你绝想不到这是一幢二层建筑。在第一层的大窗上,安装有雕花的玻璃,这在那时,其他人家也是没有的。
在老屋的东面有一座大山,那时我最喜欢的是在晚上等月亮从东山上慢慢升起。那时年少的我只觉得月亮好白好大,好像伸手就能摸到它。特别是透过苦楝树叶看,月光影影绰绰的,好像和它捉迷藏一般,别有一番趣味。
后来,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一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下勾起了我的记忆,引起我内心的共鸣。心想:古人诚不欺我也。
老屋|回不去的老家山里人喜爱树,所以在屋前屋后都喜欢种上各种树木和修长的竹子,自有“茂林修竹”的景致。
奶奶家的老屋也不例外,爷爷在房前屋后种上了各种果树:什么李子树啦,梨子树啦,核桃树啦,还有柿子树,桃子树和枇杷树啦,种类颇丰,这在单调的岁月为我们带去了缤纷的味道。
回不去的老家
老屋|回不去的老家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而我却踏上了离乡的旅途。只能说:佳节离乡,倍感神伤。时至今日,对故乡的不舍,皆系于故乡的老屋。这份不舍,犹如根根琴弦,撩拨着我不安的心。我在琴弦这边,老屋在琴弦那边。
在我心里,我一直以为,只有回到那间老屋才算真正回家。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和味道。不管离家多远,多久,哪里的记忆是我永远的慰藉。
我想念那里的味道,那里的茂林修竹,那里的“月出东山”……
可是,随着一纸“拆迁协议”,老屋倒了。老屋倒了,再也没有了缤纷的味道,没有了茂林修竹,没有了月出东山……廉价的协议交易了我珍贵的记忆,毁掉了我心灵的归宿。
老屋,成了回不去的老家,再也回不去了。
2018年3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