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吃面,出来时车被一辆车挡住了,找到司机开走后,没走几米就又被停在路中间的三轮车堵住。他忍不住暴怒骂起来。迎头一个看手机的小伙慢悠悠,他就生气到“撞死算了”。
也是奇怪每次和他一起出门总是会能被他看到社会上的不和谐之处。
仔细想吃面的店本身就地处偏僻。就是任何干净的城市都有一处脏乱差的地方一样。而且都是打工来往居多,素质相对低。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环境如此。
抱怨的人会把自己的需求满足与否依赖于外在的环境和人。固然环境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比如例子中的他嫌弃车乱停,挡了路。这是事实,你可以去打电话让车主挪走。但骂骂咧咧一段时间,进而波及到国民素质和国家的发展。这就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传说中的借题发挥。
好多人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但在有一件事发生作为载体就会清晰的知道他背后的需求和情绪是什么,但是你又不能说破。比如老公在外面喝酒回来晚,老婆其实会希望老公早点回家,陪陪自己,或者太晚回来担心酒多伤身。但是老婆一定不会这么说“你到十一点还没回家,我就很担心,怕你喝多了,又担心你什么什么。”,她会高声呵斥对方,像骂一个孩子。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夫妻不是很会聊天,现在适婚青年也多是依父辈的择偶标准:门到户对。物质高。但是在这些无生命的满足后,发觉两人的精神世界相差太远。由于上一辈父母也并不是和谐共处的父母,孩子就会想当然的以为夫妻就是过日子。除了过日子,夫妻要聊得来。什么样的夫妻是高质量的夫妻关系。这与金钱物质无关,与学历也关系不是特别大。比如我遇到乡下的一对夫妻,在别人眼里这俩就是不会过日子,享受型的。两人做工也努力,就是不像别人有积蓄,是挣一分花一分。俩人倒挺和谐,老公说吃什么,老婆立刻配合。俩人整天笑呵呵 。幸福得很。
认知流派有一个经典理论,一件事的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