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在爱情中,一方的默默付出也许不能换来另一方的倾心相待,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一位兄弟对他的女神穷追不舍,但是到最后他的女神却对他说,“你是个好人”。这位兄弟可能还真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在女神眼里只是个好人。这就是“巴纳姆效应”。当人们用一些普遍,泛泛而谈,含糊不清等像这样的词语来揭示一个人的特点时,你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觉得人们描述的就是你。
神奇的“巴纳姆效应”,让你不知不觉就跌入陷阱里“巴纳姆效应”又名福勒效应,星相效应。那它是怎样成为一个陷阱让我们踩的呢?首先是我们太过于相信外界的信息对我们的正面积极描述,这在心理学上叫“谄媚效应”。当然,还有“主观验证”发挥着作用,这其实可以理解成一种自我代入感,当人们来用一些泛泛而谈的词语来揭示一个人的特点时,尤其是正面积极的描述,你就会自我代入进去,即使这个描述十分广泛,空洞。但是大脑仍会努力的寻找证据来佐证这个描述。这个时候,“自我”的空间就占得很大了,大脑会优先处理所有关于“我”的信息。而因为受到“谄媚效应”和“主观验证”的影响,“巴纳姆效应”就成为了一个陷阱。
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巴纳姆效应”来解释星座算命为什么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比如,我是水瓶座,而从星座上来看水瓶座,水瓶座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个性,创意十足,崇尚自由,博爱,求知欲强。但是实事求实的讲,我其实并不博爱,创意也并不是那么十足。但对于正面积极的描述,我的大脑仍会努力寻找与之相关的证据,此时此刻我就会受“谄媚效应”的影响,更容易相信那些看似符合我的特点。这就是心理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它使我们不能全面深刻的认识自己,在那些貌似符合我们特点的描述中,大多数人还无法公正客观的来分辨这些描述,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而深刻的认识自己才是杜绝“巴纳姆效应”的根本方法。
神奇的“巴纳姆效应”,让你不知不觉就跌入陷阱里不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认识自己都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人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呢?一种是通过外界信息刺激,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一个重大事件为参照,基于该参照之下,来整理关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得出自己在别人眼里或在一个重大事件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另一种就是并不找一个参照,而是常常反思自己,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这也是构造心理学常用的方法。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是经过有意识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两种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前者需要一个参照物,依赖于外界信息,而且每个人整理关于自己的信息时,洞察力和判断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会出现重大误差。后者更多的是自我思考,应该需要联机学习,听听别人的意见。而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思考方式,很多时候尝试换个角度就会一番不一样的体验,其实只要你多读书,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度思考,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再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你会对“巴纳姆效应”有一番全新的体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