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好久没喷水了
迟到千年 2022-3-27
玩水和玩沙子似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水和沙子有着神奇的力量,吸引着孩子们不厌其烦地玩,走到哪玩到哪。
每个沙坑中都少不了孩子的身影,即便烈日当头,男孩喜欢,女孩也喜欢。每次雨过天晴,小区里总会见到孩子们穿着雨靴和雨衣,站在水坑里兴奋地蹦蹦跳跳,有一两岁的低龄小朋友,也有六七岁的大朋友。
在玩子一岁半后,他开始喜欢玩水了。玩水的方式随着他的成长而变化着。
某一段时间里,玩子喜欢站在餐桌的椅子上,拿着爸爸和妈妈的水杯,将杯子中的水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不厌其烦地反复循环着。每一次都会玩上半个小时,直到杯中的水逐渐地被他失误地倒在桌上耗尽为止。自此之后,沙发上、茶几上,也频繁见到他拿着杯子玩水的身影。阿姨和玩子奶奶并不会因为玩杯子倒水太危险而不让玩,只是当他站在餐桌椅子上时确保着他不会摔下来。
这段时间刚好读过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认识和理解了敏感期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像玩子玩水的方式就是他的空间敏感期的特征。通过两个杯子之间的水的流动,让他感受和体验了里面和外面的不同。
书中介绍的空间敏感期,典型的特征是孩子喜欢藏在狭小的空间里以及扔东西来体验空间的感觉。玩子并没藏在狭小空间的行为,但他用了其他的行为方式来体验。所以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敏感期的行为方式不一定完全相同,唯有认真观察来判断。
在这段时间里,玩子也喜欢站在洗手池前,拿着洗澡用的水瓢,接着水龙头流出的水花,让水瓢一点点地装水,然后再让水瓢一点点地倒掉水。或者是用自己的双手接着水,体验着水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会玩上好一阵子。为了不让他浪费太多的水,每次我们会将水龙头开到最小水量,而这个最小水量的裁判是玩子。
等到两岁多时,玩子喜欢用浇花的小喷壶或者他的洒水车,将水喷在茶几上,形成一道道的水坑,然后开着一辆辆不同车标、不同型号大小的车子,逐一开过一道道的水坑。似乎他要检验每辆车子引擎的抗水性能。
上周末午饭后,玩子对着奶奶说“奶奶,我好久没有玩过喷水了”。他的言外之意是让奶奶给他拿小喷壶并将小喷壶灌满水。对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玩子奶奶毫不犹豫地便给他办妥了。玩子便开始了自己的喷水升级玩法,他将水喷在自己的一辆辆车子上(茶几上每天都排列着十几辆车子),水从车身上流下来形成一道道水坑。我看到后好奇地问玩子“你不担心自己的车子因为喷水坏掉吗?”玩子的回答让我多少有些无法反驳,他说“我在洗车啊,它们都脏啦”。我说“那你要拿个毛巾给它们擦一擦,你看过洗车店洗车,最后要用毛巾将车子上的水擦干啊。”玩子立即说道“你给我拿两张纸吧。”
去年夏天,北京的雨水特别多,隔三岔五的下雨天。小区的孩子们特别喜欢下雨天,雨过天晴,踩水坑最好玩。玩子也在这个夏天,加入了大孩子踩水坑的队伍中,但他的玩法明显有些委婉和谨慎。
大孩子们的玩法简单直接,站在水坑里,蹦蹦跳跳,一个回合后,身上的衣服便全湿掉了,即便穿着雨鞋与雨衣。
玩子不敢直接走进水坑,而是骑着平衡车从水坑的边缘试探性地过。为了帮他消除恐惧和体验刺激,我让他坐在平衡车上控制方向,然后推着他从大水坑中涉水而过。知道了大水坑没有危险后,他终于骑着平衡车在大水坑里来回骑着了。
玩子就是这种谨慎性格,没有做过的事情,不太敢轻易尝试,除非让他感受到安全,他才敢自己独立去做。
为什么孩子们对于玩水和玩沙子有着这么一致且强烈的诉求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知乎中找到了一份合情合理的答案。
玫瑶老师在知乎中回答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断重复的自发性行为和内在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孩子爱玩水玩沙的背后,体现了儿童内在发展规律。
感官探索敏感期驱使着孩子和水、沙子积极互动。而这些沙子和水所具有的神奇的流动性,是非常特别的感官触觉体验。当孩子双手捧起沙子和水,它们会调皮地从指缝中流去,而如果将沙子和水混合在一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捏出各种造型。 水就是这样一种感官玩具,这是任何一种人工合成的玩具无法比拟的。
一岁半到三岁左右的孩子,特别热衷于用小工具将沙子从沙池搬运到大小不一的小桶里。 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重量、空间、大小的不同,代表着他们探索、表达的想法以及思考的方式。
当孩子用手接住水的时候,冰冰凉凉的水为什么会从指缝中流走?从水槽里流下去的水又去了哪里呢?如果认真观察孩子会发现,他们会长久地驻足在洗手台前,不断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和探索。 正是好奇心的驱使,让孩子们不断地和水互动,寻找他们小脑袋里的秘密。
所以不要拒绝孩子玩水和玩沙的请求,因为玩水和玩沙能够帮助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的精细肌肉精致化,促进“数学性心智”的发展,同时在动手中促进专注力的发展。
下篇预告:我不脱,我不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