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年端午节前,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包粽子”的活动,公司准备好糯米、馅料和粽叶,员工自由组对,五人一组参加。活动完毕评选名次后,包完的生粽子可以由员工自己带回去。
部门内好几名女工是包粽子能手,今年,办公室的女孩也加入她们,和她们编队成组,一起参加包粽子。活动结束后,她也得了许多生粽子。
小女孩热情地送了几个生粽子给我。
下班后我将粽子放在电饭锅中,调好程序,由它们在锅中慢慢炖煮。
我躺在床上刷手机,粽子的香味渐渐从阳台的电饭锅中飘逸进来,先是若有若无,然后渐渐浓郁。
我近期原是控制晚餐份量的,体重计上的读数也让我欣喜地看到成果。奈何粽香越来越浓,把我的馋细胞都勾引得活跃起来。
等到电饭锅传来“滴”的声音,我按捺不住,打开电饭锅,取出一个粽子吃了起来。因为这几个粽子是用鲜肉和新鲜粽叶现包的,所以吃起来觉得味道鲜美,与端午当日吃的超市粽子自是一番不同,旅途中高速服务区的粽子也绝难与之相媲美。
糯米香、肉香、粽叶香,合在一起,在舌齿间流连。
中国人很讲究食材错综互补,素中有荤或素在荤中。比如饺子,饺子皮包着荤素馅心,馅心才能不经受油炒炖煮,食材的原味在饺子皮中得以保留;比如粽子,糯米和肉包在芦苇叶中,才能借得芦叶的一丝清香。
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被棒打后想吃的荷叶莲蓬汤。印制成菊花、梅花、莲蓬、菱角等各种形状的面点心,借着荷叶的清香,搭配着鸡汤,这样,鲜美又清香的汤就成了。连薛姨妈都评点说,贾府在“吃”上是想绝了。
我明年也参加包粽子的活动吧,好得着几个生的粽子。
不由得想起以前母亲包粽子的情景。
母亲每年都包粽子,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我们看电影时吃的粽子。
一听说前村要放露天电影,我们几个兄妹在那一整天都会很兴奋,邻居家的小孩也一样。晚饭在迫不及待中吃完,各人就搬个小凳子早早地去抢有利位置。有时候是其他乡镇放电影,我们同样是在兴奋中度过这一天,从早晨就期盼天黑早点来临,好吃过晚饭约上伙伴徒步去看电影。
母亲通常不去看电影,哪怕电影就在不远的前村。
母亲那一天会早早地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在盆中静置膨大,将芦苇叶在河中清洗干净,浸在水中备用。
我们都扔下饭碗去看电影了,母亲一个人洗刷完毕在家包粽子,然后煮粽子,等到我们看完电影回来时,满满一菜篓煮好的粽子已放在饭桌上等着我们。
那时候家庭条件差,没有条件包肉粽子,母亲通常是包蜜枣粽子或红豆粽子。蜜枣粽子是甜的,我们爱吃,但母亲也舍不得全包蜜枣粽子,每次还要包一部分红豆粽子。我们都不太爱吃红豆粽子,觉得不甜不咸没味道。
尽管口味有些单调,但对每顿晚饭都是喝稀粥的孩子而言,经过看电影的几个小时,早已是饥肠辘辘了。回家看到桌上居然有粽子,早就冲上前去大口大口吃起来。
小时候的电影通常不外乎两类,战争片或戏曲片,战争片如《地道战》、《南征北战》之类,戏剧片如《追鱼》、《碧玉簪》等。
母亲是戏曲爱好者,她自己年轻时就上过舞台。我小时候从没关心过母亲为什么不去看电影,等我意识到这点时,才理解那是一种舍己的母爱。想像她那么一个热爱戏曲的人,当不远的前村,影幕上生旦净丑在咿咿呀呀地唱戏时,她却一个人安静地在家包粽叶、放糯米、扎粽绳、煮粽子……
粽子的来历起源于屈原投江身亡后,人们包粽子投江,是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粽子,缘于人们对屈原的爱。
母亲的粽子,包裹着母爱。
今日的粽子,也依然表达着团结和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