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惊喜地发现简书作者“岳谬”写了一篇题为“一个咖啡瘾者的自白”的《咖啡丑闻笔记》书评。惊喜原因有二:一,自己有了一位热心读者,真的对《咖啡丑闻笔记》这部作品感兴趣,并且为此花时间写了一篇全面、细致的书评;二,这篇书评里的概括和分析里有不少有趣的、一针见血的观点。读者帮助原著作者清晰地表达出了作者本人尚未表达清楚的意思。
以下节选部分岳谬的书评(字数有删减):
“咖啡能欺骗爱它的和不爱它的所有人。一杯咖啡能把咖啡瘾徒的魂勾过去,窃喜、郁闷、充实、无聊、萎靡、抖擞……起伏都化进了赭褐色波澜不惊的咖啡里。”咖瘾症患者如此解释道。这句话的“咖啡”可以换成“酒”、“烟”、“性”等,任何一种“瘾症”都可以用这句引号里的话自白。
相比于书中那些偏咖啡学术论断的章节,我对于最后几章讲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追溯自己迷恋咖啡的瘾可能是因为父亲的忽然死去,母亲是双向情感障碍即躁郁症,自己的产后抑郁,以及自己与丈夫前期生活困苦的焦虑等等都可能是成瘾的因素。但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因该是父亲忽然的死去。作者自述自己第一杯咖啡就是父亲带着她在异域的一家咖啡馆开始的。(“异域”属于读者误读,其实是温州本地一家酒店自助餐厅咖啡吧,咖啡吧的名字“维多利亚”带异域风情。)所以作者解释道:“咖啡瘾徒的种子需要在富含异域文化营养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在父亲在世时作者是享受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的,但是在这时光里也隐匿着令人不安的因素,在情节或者说咖啡瘾徒的成瘾历程上来看的伏笔――
“很小我就明白在家里得安安静静,父母有许多小秘密不愿意跟我说,正像我真的害怕伤心时也选择独自承受一样,不满六岁的我已经懂得绝对不能惹父亲伤心,如果把父亲气哭了,那将是件会下地狱的邪恶的事。”作者自述的自己小时候的这些秘密随着时间与年岁的生长会渐渐揭开的,但是父亲忽然的死去没有给作者以揭开的机会。作者一直沉浸在父亲早亡的事实里,这时自己的“影子”开始逃离――这个叙述很有趣,当影子逃离一半时作者才意识到,为了使自己不再为了这样精神层面的缺失而感伤,迷恋上了咖啡中咖啡因缓解疲劳与焦虑的功用,日益成瘾,不能自拔。以至于遭到了婚后丈夫的反感――骗丈夫的钱出去与咖啡出轨,这样的叙述也是颇为有趣。
作者将自己的压力与对从前父亲在世时生活的怀恋都倾注在了一杯又一杯的咖啡里。期待着“将来我要带着幼小的孩子去外面看看,让她不用像她妈妈那样活在一个意淫的西方世界中。”这是一种自我对童年的某种缺失的发誓,而“再过十年,我也到了父亲死亡那年的年纪,在尝过为人妻、为人母的滋味后,我终于与父亲的离去和解了。”这一描述太像我喜欢的作家加缪描述他因战争而早逝的父亲:“埋在地下的这个男人比我都年轻”,在这一瞬间,生与死的时空被打破,通过记忆中模糊的印象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父亲的合二为一。
咖啡瘾徒试图通过对咖啡的瘾来转嫁社会生活中种种令人压抑的释放,这种瘾可以同理为酒、烟、性一样,因此我对于任何一种瘾徒都抱有着最大限度的同情――社会就是一出残酷的戏剧,我们是被迫加入进去的观众,被迫成为了虚伪的演员,面对着第四面墙,盯着这虚无的墙,被墙外不明就理的人们咒骂无耻,一整天。
到了夜晚,有人选择了酒与烟,有人选择了性,这是人们广而告之的显性瘾,而咖啡这种似乎自带高雅的东西成了隐匿的瘾,瘾就是瘾,都是生活逼的。
作者 岳谬
岳谬书评的原文链接,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阅读全文
在简书,每一个人既是作者,也是读者。作者和读者相互成就。靠写作发表文章,能与一些读者不期而遇,他们留下的评论、简信,能够鼓励、启发你,让你意识到,你不是在自说自话,真的有人会看到、听见你说的话,并告诉你他们的感受。当你是作者时,留意读者评论,你可能能从读者评论里看见自己原本没发觉的东西。以下是两位读者给《咖啡丑闻笔记》留下的评论。
读你的文章像是在看另一个可能的自己,也许是因为其中的痛苦与思索,是普世的。感谢你带来的这种感觉!
简书读者 小鱼汤汤
我是昨天下载简书的,或许你不能相信我搜索的是约翰伯格这个关键词然后才遇见你的文字,然后是咖啡,天哪,就读得停不下来了,你的文字有一种破碎的完整,旁观者的冷静,和真诚,这是要有敏感的艺术直觉才能记录下来的。喜欢昆德拉的一句话,令她憎恨的不是这个世界的丑陋,而是戴着的美丽面具。
约翰伯格和咖啡也是我探知这个世界和逃离这个世界的避难所,加油!你的文字很美,很有层次,推荐约翰伯格的学生小说家杰夫戴尔的《杰夫在威尼斯,死在瓦拉纳西。伯格说过,我们就是为了修补这个世间上破碎的东西才会存在的原因吧。
你会来上海么?哈哈,你的文字打动到了我,或者我可以把这些书寄给你呢,我觉得它们属于你就像你把sex and the city的书送给那位咖啡店的陌生人一样。
简书读者marine_291b
写作是件孤独的事,遇见读者就有了一程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