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到1993年之间出生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冠上了“第一批90后”的称号。
但是“第一批90后” 的使用场景一般都是这样的: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第一批90后,已经不会恋爱了
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收破烂了
第一批90后,已经不孕不育了
……
按这样的顺序看,第一批90后应该先是秃了,秃了就找不到男女朋友了,找不到男女朋友就看破红尘了。
看破红尘之后出家,出家后受生活所迫,开始收破烂为生,长期受到垃圾中有害物质的侵蚀,最后影响了生育功能……
讲真,如果我自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第一批90后”,我会怀疑这个群体一定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惨不忍睹的生活。
曾经有个亲戚读过几篇此类文章,看到枕头上的头发问我,你们90后是不是好多都秃了?
我说,发际线暂时还挺得住。
她又接着问,那你们是不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去?
你们是不是开始养生了?
我怎么经常听说你们给垮了?
对于这一连串的质疑,我只想说,我们这一批90后活得很好,不用你们来操闲心!
第一批90后,是最早成长起来的90后。
由于是第一批,自然受到了外界的格外关注,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过度解读,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吐槽和不满。
小的时候,说我们自私自利,娇生惯养,不懂得与人分享。
长大了,说我们不负责任,不靠谱,缺乏担当。
在所有的抨击中,“第一批90后”最被诟病的特质是:自我。
但是,不甩锅得说,“自我”也并不全是我们自己的错。
我们小时候不光没有兄弟姐妹,家里也不让养宠物。
所以,经常只能自己一个人玩玩具、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上蹿下跳,周围缺乏其他的小朋友对比参照,就很容易产生“自己最重要”的想法。
但“自我”只是一种人格特征,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私、任性、乖张,同时也包含更深刻的自我认知、更强烈的自我实现。
这一批90后更在意自己内心的想法,深刻了解自己的好恶,清楚知晓自己想要什么,也更愿意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努力。
“第一批90后”是首批为自己而活的群体。
“80后”更多得被教育要为祖国的崛起而读书,为国家的强大的奋斗,他们认认真真念书,勤勤恳恳工作,为的是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巨大责任。
他们很少聆听内心的声音,只在外界的压力裹挟下,不断朝前走。
而“90后”做事的动力更多来源于内心的想法,从心,但不怂。
面对梦想路上的财狼虎豹从来没怂过,披荆斩棘,一路向上,撞了南墙不回头,到了黄河不死心,见了棺材不流泪。
不为给别人看,而是不做自己真的会死。
年龄最大的“90后”马上就29了,已经站在了奔三的门槛上。
而30岁是一个“很容易认命”的分水岭,好多人在这个年龄前后已经开始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过普通的一生的设定了。
但是,“第一批90后”中还有好多人,硬是不甘心,在这个年龄依旧“不要脸”得保持不可一世、自信满满、勇敢做自己的态度,丝毫没有松懈的迹象。
田欢1991年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全村红旗招展、普天同庆。
但是,田欢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一年便毅然辞职,回乡当了一个铁匠。
在所有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田欢成立了 “铁娃公社” 铁器工作室。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不解,他默默忍受,用铁锤一点点砸,做出浑厚粗犷的铁器,送出大山,送到全国。
慢慢地,他做的铁器受到了海外的认可,连英国路透社也对田欢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从来不需要别人的理解。
张琼仙出生于1990年,22岁时得知麒麟村看病很不方便,不顾家人的阻拦,辞去民族医院的工作,当了那里唯一一名村医。
麒麟村村民散居,交通不便,张琼仙负责全村5个村民小组1200余人的医疗健康。她吃住在卫生室,每天24小时值班,为村民诊疗只收药费,不收手续费和出诊费。
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我们有自己愿意承受的一份担当。
对于人生,我们虽然懂得不多,但我们敢于去尝试,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为这个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第一批90后”的人生信条里面有一个“敢”字。
我们承担了其他年龄层好几倍的争议,经历了比他们年轻时好几倍的失败,但我们依然有勇气去选择比较难的那一条路,依然在意自己内心的想法。
“70后”活成了父辈喜欢的样子,“80后”活成老婆孩子喜欢的样子。
而“第一批90后”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其实,不光是90后,每一代人,都被长辈们猛烈得唱衰过。
包括我们的前辈--80后曾经也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
但,也不妨碍他们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支柱。
对于我们“第一批90后”来说,其实,互联网中流传多少恶意的嘲讽,和非恶意的戏谑都无所谓。
我们只是希望得到这个社会的信任。
希望你们在戏谑之后,能够发自内心得相信: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会找到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们最终也会有所作为,即便现在还活得鸡飞狗跳。
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快到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感到迷茫时,已经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应该该往哪里走,该怎么去做了。
当我们认真得在这个世界上迈出一步时,希望你们可以相信我们能走得好、走得远。
到最后,我们也终将走进30岁,走向人生的中年,我们也会与这个世界和解,不再任性、不再乖张,去做一个好公民、好爸爸、好儿子、好职员。
但,那一定会是“第一批90后”自己的方式。
最后,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刘采臣(liucaichen11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