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智先生的第2篇原创文章
共享经济既是资本市场的较量
也是人性的道德战场
“共享出行”这一概念被资本市场炒的异常火热,也令日薄西山的自行车行业焕发了第二春。共享单车给予了每一个用户使用的权利,但它仅依靠诚信体系和薄弱的押金制度,对于每天上演的毁车大戏却无济于事。
不少用户开始吐槽:走出地铁站幸运地见到一辆小黄车,好不容易掏出手机,却发现二维码被刮花了;等找到第二辆时,二维码和号码都被涂改了;千辛万苦找到第三辆时,却发现连号码牌都不见了。
等他终于找到一辆全新的小黄车时,手机扫码解锁,正欲骑走时,却发现被人加了一把私锁。
人生已经如此地苦难,小黄车频繁被毁,这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质量的先天缺陷?
被拆毁的自行车钢圈道德沦丧我们先不考究,小黄车在质量上还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小黄车成本低廉,虽然轻便好骑却容易损坏。
ofo投资人朱啸虎曾在公开场合称,小黄车的造价只要200元,三个月就能赚回成本。这种经营模式类似于“薄利多销”。既然是走量的商品,我们就不能指望它的质量有多好。
一位修车师傅直言:“与摩拜单车厚重的架构、智能锁、实心胎、无链条传动相比,小黄车的钢材薄,机械锁、充气胎、链条也都容易坏。”而从现实中的损坏情况对比,小黄车也更为严重。
此外,小黄车此前一直采用的机械锁,被广受诟病,因为机械锁不仅容易被人破解,也经常会失灵,造成自行车宕机情况。
小黄车的密码锁尽管小黄车已经意识到智能锁的未来,正加紧时间批量换锁,但它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找车和换锁,成本已经在疯狂地叠加。最近小黄车的用户押金从99元涨到199元,似乎也验证了它的资金链过于紧张的局面。
尽管小黄车本身存在众多缺陷,但国人的辣手摧花也功不可没。
因为贪欲和占小便宜是人类的劣根性,它并不分国籍。
1982年,詹姆士.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学理论——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而现实中的小黄车频繁地人为损毁,就是破窗效应的最好印证。
求小黄车的心理阴影面积我们试想一下,小黄车等公共物品在遭受损毁后,并不会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修缮,他人目睹到这种情况,从心疼渐渐沦为麻木,反正不是他们掏钱,就没所谓了。这种无序的错乱感加快纵容了他人去效仿,并参与到毁坏的快感之中。
我们都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社会上有序的规则被无意打开一个缺口时,若它不能及时地堵住,迎来的后果将是人们对规则和公共资源的肆意索取和践踏。
久而久之,社会上就会形成一种无序的错乱感,结果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更为猖獗的破坏行为开始滋生。
被上了私锁的小黄车同理,小黄车被有目的性的毁坏,也是对规则漏洞的一种践踏。
我亲眼目睹几名摩的司机对小黄车施以各种极刑,戳轮胎、剪钢丝、砸车身,无所不用之极。他们谈笑风生,相互间聊得不亦乐乎,流连忘返,浑然不顾旁人的麻木眼神。
有人会说,国民素质的劣根性在此刻暴露无遗,但其实在国外的共享商品也同样经历如此的待遇。所以共享经济要想获得长远地发展,是否经得住人性的考验,这是重要的变数,光靠资本烧钱,不是恒久的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