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碎片时间

作者: 岳读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19:54 被阅读17次

    在文章开始之前,先留下一个问题:

    你了解你每天的时间构成吗?

    希望小伙伴们看完这篇文章后能够找一支笔、一张纸,安静的写一写。

    在我没有学习时间管理这门课程之前,我对于时间没有抽象化的认识,只是觉得,时间,无非就是工作+生活+娱乐。

    所以你看,时间是多件简单的一件事情。

    小时候,学习数学中的统计知识时,老师都是教我们画“正”字。一个“正”字就代表数字“5”

    人生是一张白纸,时间无非就是由画在白纸上“正”字组成的。

    今天,把对“ 时间特性和使用 ”的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分享给你。

    时间的刻度单位是什么呢?

    年?月?天?时?分?秒?......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为了更好的认识时间,我们需要对时间附上属性色彩,比如:

    按照时间零整度,可以分为碎片时间 | 整块时间

    按照活动状态,可以划分为个人时间 | 工作时间

    按照任务状态,可以划分为单线程时间 | 多线程时间

    ......

    你了解程序猿的生活吗?

    在程序猿的世界中,有一种逻辑就是:每一个状态都有一个属性,有了属性之后就是为其附上属性值。

    赋值的过程暂且理解为量化的过程吧。

    今天跟小伙伴聊一聊-碎片时间。

    我们把一天进行块状划分。

    起床 | 吃早饭 | 去上班 | 上班 | 吃午饭 | 午休 | 上班 | 下班 | 回家 | 吃晚饭 | 睡觉

    这是正常人的平淡一天。

    在这个块状的过程中,我圈定的碎片时间是:去上班和下班回家路途。

    先分析这两个场景。

    我每天消耗在这两个场景的时间是3h。

    当然作为时间管理践行者,我会珍惜这宝贵的3h,所以就是在路途上听有声书籍。

    具体就是【得 到】里面“每天听本书”栏目和【喜 马 拉 雅】中的“大咖读书会”栏目。

    but

    效率不高,因为我在听的过程中有一半时间脑子都是混沌的状态,只是耳边充斥声音,但却入不了脑。

    课程学习之后,我认识到。这种方法是不适合的。

    为什么不适合?

    需要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

    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

    1、进入状态

    2、接受信息

    3、理解消化

    4、固化印象

    5、回顾总结

    6、操作实践

    7、二次理解

    所以,听有声书的高级状态也就只能够进入到第2阶段,接受信息。

    那么,这段时间最应该干什么呢?

    去做信息的发现-筛选-收藏

    比如,我更改行为模式之后的这段时间就用来做设计灵感的收集,和一些活动的方案策划。

    试过之后,效果还是不错的,收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入脑的过程。不需要花费你太多的脑细胞去理解后接收,而是靠大脑皮层直接刺激后做出判断。

    当然,还可以背背单词,我赞同赖世雄老师的学习英语理念:少即是多,慢就是快。一天记住2个单词,一年就是730个词汇量。

    还可以对一天的任务进行安排,打开APP,思考一天该干的事情,应该干什么?先开始干什么?

    还可以短时沟通,给朋友、同事、客户打打电话,这些电话是不太重要的,但是却需要沟通的。

    还可以刷刷微博、朋友圈、简书、知乎....毕竟还是要知晓朋友每天的故事。

    讲完!

    你对自己的上、下班这段时间路途有没有新的认识呢?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聊碎片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ha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