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问西东》上映了,这部珍藏5年之久的电影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思索,有人从中感受到了人要活的真实,有人从中感受到了清华人的芳华,有人从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一丝残酷。我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何谓大学。
梅贻琦先生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无问西东》可以说让观影者都上了一次清华,领悟了大师的风范。师之大着,为国为徒,有大师的地方,便是大学。这部电影里有如下五位大师,一曰梅贻琦,二曰王岭澜,三曰美国教官,四曰物理教师,五曰牧师。
梅先生作为校长,看到学生王岭澜成绩不列,非责怪,而与之谈心。梅先生问:“当初你为什么不念文科,非要选实科呢?”王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学实科。梅先生又问:“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王岭澜确实是个努力的孩子,他认为不管以后他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又何用管自己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梅先生说:“你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身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盲目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何谓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梅先生告诉学生好好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想要的,转系与否都是小事。梅先生洞察学生内心,直指学生内心痛点,这才是大师的所做所为。
王岭澜也因梅先生的教诲,改了文科,可以说是听从了自己的真心,改了文科,也因此成为了大师。在防空警报响起的时候,王先生本着能救一点就就一点的良知,去收鸽子笼,发现沈光耀也在,沈光耀叫先生先走,先生的一句话将大师该有的气质铺在我的脑海中“胡说,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在危难之中,从容面对,不抛下自己的学生,这就是大师所作所为。
美国教官亦是大师,当学生们没人敢上台尝试滚轮的时候,他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教官本身就是个正义无畏的英雄,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寇,又能给学生们教授本领的同时,授以思想。沈光耀应该就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吧,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都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值此国家危亡,饿殍满地,哀鸿遍野,期满母上,投笔从戎,挽救于万一,实乃中国之表率。
还有那个物理教师,是那个时代学校教师的一个缩影,瓢泼大雨砸在简易铁板做的屋顶上,老师讲课的声音被雨滴的声音淹没,老师进一步提高声音,绕着屋子给学生们教课,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就像在和聋子讲话。还有那些躲在土沟里还在为学生们上课的老师,都可谓大师,那个土沟亦可谓大学。
最后谈一个并不是怎么光鲜夺目的大师,屏幕中仅出现过两次,但他的大师光环仍然让我为之动容。第一次出场他在教山区的孩子们唱歌,唱的是《奇异金典》,他的声音以及孩子们的童真打动了我,此时,我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好老师而已。第二次出场,是在雨中,孩子们很冷,很饿,这是,牧师用双手撑地行走,我才发现他是失去了双腿,他和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来唱歌吧,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歌声在此响起,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此时我感觉牧师就是大师,用自己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感染着孩子们,孩子们此时上的也许可以算是一所大学,陈鹏也许就是受了牧师的感染,最后考上了清华,去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现在的大学,随处可见的是高楼,而大师却寥寥无几,大学变成的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变成了职业培训学校,实属不该。中国的大师变少了,大师回归时,便是中国拥有一流大学之日,中国青年亦可立德立志,无问西东,只问真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