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泳者,东南银通创始人,专注培训项目设计与互联网+教育培训。一天一篇文章,让培训成为银行业绩爆发的支点。
前两天在小区附近偶遇一位朋友,见他气色不太好,就问他怎么了。
“哎,别提了,还不是新规闹的……”
这位朋友在银行当理财经理,我猜能让他头疼的就是近期出台的资管新规了。
“就是不让卖保本理财产品的那个新规?”
“对啊,不承诺保本,我们银行哪有竞争力啊。”
“我看有些网点已经重点在推保本结构性存款了,还有大额存单,利率不是也上浮了嘛……”
“我们也是用结构性存款来替代保本理财产品,确实也有不错的增长。只是……谁知道以后又会有什么新规呢……”
朋友开始支支吾吾,我也就没有再追问,其实我知道他在担心什么。
结构性存款其实早就有了,只是新规之后,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之一,成了银行理财经理的“新宠”。
其实在业内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有些银行会设置“假结构性存款”变相“高息揽储”。
什么意思?
真结构性存款是“存款+期权”的结构,其中存款带来的是固定收益,期权带来的收益则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这种产品的收益显然是会有波动的,也是有风险的。
而市面上的“假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样的呢?
有些银行为期权组合设置了一个100%会实现某固定收益的触发条件,让客户一定能够收获较高的利率。这就把原本存在风险和概率问题的收益变成了固定收益。
假结构性存款并没有实质的结构性操作,其实还是刚性兑付的产品。违反了结构性存款的本质,是一种变相的违规套利行为。
最近有一些小银行跟风发行所谓的“结构性存款”,已经被地方监管部门叫停了。有不少人预测,关于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很快也会出台了,用来控制假结构存款——这也是我那位朋友担心的。
个人觉得,银行理财经理对投资者存在一种教育义务,就是告诉他们投资理财的风险性,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一味靠“保本”来揽储也许在短期挺热闹,但在长期看来只会加大理财市场风险,对银行和投资者都不是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