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舌尖三”的时候,我正捧读一本有关精神病人心理对抗现实方面的书。看片中对章丘铁锅如何锻打、怎么精炼不遗余力地介绍,就预感到这只铁锅要火;
毕竟,这时代“有心人”太多,我预感这只铁锅的命运会如同茅台酒一样,在“有心人”的刻意里,本应在众所周知的反腐倡廉政治因素影响下价格回归平民化的一种酒水,一夜之间不降反升,且大有越升越高到不胜寒的地步。
果不其然,央视“舌尖三”纪录片播出几个小时候后,章丘铁锅就火得不行了。是央视播出平台的影响力,还是章丘铁锅本身充满魅力?
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在机械化还不够发达的时代,金属锻造工艺价值体现主要靠工匠技艺;但也因工业化的落后而低估了工匠技艺的价值。所以,在锻造工业一度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时代,靠人工淬炼、捶打铁锅,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现象。
至少在我的童年时代,完全依靠人力的锻造工业生产车间遍布全国城乡。我老家的村子里有铁匠铺,镇子上有五金冶炼厂,生产铸铁产品,包括轮盘、铸铁锅等;锻造工具厂,生产包括犁具、铁锹、钉耙、草叉等农用生产工具,至于锻打铁锅,工业化的车间是不肯生产的,因为人力投入高昂,市场销量有限,附加值过低,又不是生产发展所必须,锻造工具厂自然不愿意生产。
那么这块市场,就丢给了村头巷尾的铁匠铺。我印象中老家庄子上的铁匠铺里,从来没有现成的铁锅叫卖,铁匠师傅只会在接收到预购订单后,才着手捶打铁锅,用市场营销学说法就是“以销定产”。
铁匠铺拿到订单后,就会下料、生火、冶炼,只见那钢板被高温少到通红后,铁匠师傅用大钳子从炉膛里夹拽出来,按在一只类似癞蛤蟆形状的铁铮子上,大师傅轮小锤,小师傅抡大锤,你一锤我一锤,轮番捶打,中途还要沁水、回炉,再捶打,直至捶打到锅壁厚薄均匀,手掂轻松,师傅才肯扔给徒弟,随口给出四个字:打磨成型。
我大表哥就是镇子上锻造工具厂的大师傅,后来全国一阵风搞企改,我大表哥被企改成了锻造工具厂老板。早些年我回老家还常能看到大表哥那锻造工具厂车间里炉火正旺、生意兴隆的场面。
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偶然发现大表哥的锻造工具厂不生产锻打的铁锅了,问原因,回答说是“东西卖不动”.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另一家工厂,也就是五金冶炼厂“抢了生意”——人们发现,铸造铁锅一次成型,成本低廉,相比于人工锻打铁锅,其市场价值具有绝对竞争力。
此消彼长,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现实而残酷。我大表哥的锻造工具厂人工锻打铁锅生产停摆,我相信即使是在全国也并非个例,所以对此并没有太在意。
改革开放以来,厨房锅具从锻铁锅、铸铁锅、铝合金锅到不锈钢锅,再到如今仿佛要回潮到手工锻打的铁锅,形如童稚一泡尿,抡的再高也不过就是一个轮回一个圈。
老工匠、老手艺、老传统,越是在科技信息技术发达、甚至步入机器人时代的今天反而备受人们偏爱;一只铁锅,自然被人们注入了太多想象。
食品安全,吃什么都不能十分放心;空气污染,雾霾灰尘说来就来直逼窗户纸;饮水卫生,没有一款净水器能够净化到令人信服……咳咳,人们太需要那只铁锅了。
细想一下,哪怕果真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又能给我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什么?
绝大多数人是清楚的,拥有一只什么什么的铁锅,其实并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起色;然而,在社会心理普遍脆弱的境况下,人们更愿意相信,拥有一只铁锅能给生活增添无限信心,哪怕这不过是虚无主义的幻影,也愿意乐此不疲。
当人们对章丘铁锅趋之若鹜时,所要追捧的其实不是那只铁锅,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抚慰。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发现章丘铁锅之时,全国还有许多地方可能正在千锤百炼生产铁锅而不为大多数人们所知;现如今,章丘铁锅一夜紧俏,肯定又会有许多这儿哪儿的铁锅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这也没什么,人们还希望千年铁树能开花呢,何况一只铁锅!
进入新时代,绝大多数人已经清醒意识到,老手艺、老传统固然不能丢,但不是紧紧抱着不放手;一只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助益的锅,显然不是单纯依靠所谓千锤百炼的喧嚣,还有机器人时代的冲破藩篱、创新创造;这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不只有眼前那只铁锅,还有新时代、新技术,以及机器人吟着诗由远而近,是一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