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情怀保温,为儿童点灯

作者: 谢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15:01 被阅读790次

    为情怀保温,为儿童点灯

    ——2017贵阳全国“点灯人”高峰论坛观摩有感

    (全文共计6578字,阅读需要13-15分钟)

    一、四个要做:需要学习的

    1.要做一个“不像老师”的老师

    在丁卫老师的课上,他采用聊天式导入,接地气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自在,以至于学生说了一句

    “感觉您不像老师。”

    在《走进<呼兰河传>》的课上,丁老师问学生“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聊天式导入的采用,紧贴课程主题、紧贴学生内心,一举两得。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只有当教师的体态、言语、神情放松下来,孩子们才能够在课堂上放松下来,身心得到放松,真实的学习,才得以更好的在课堂中发生。

    丁卫老师

    赵飞老师,别出心裁地呈现了一堂特别的课例——《为何而来——从此次活动通知谈起》,带领学生阅读本次活动的通知,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鲜有人尝试,还尝试得如此大胆,怪不得学生说:今天不像在上课。赵飞老师在导入中也直言不讳:

    “从此刻起,同学们将以研究生的水平来完成剩下35分钟。”

    赵飞老师 (图片来自于网络)

    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够学到太多“知识、情感和态度”,但这就是研究,研究成功的比例十分低,但没有研究就永远不会成功。

    可能在很多老师看来,这堂课没有过多的方法可循,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可言,其实我们只是以一种教学思维惯性去认知这种新型课堂而已。时代已然更迭,IT(信息)时代正在向DT(数据)时代过渡,当教育教学遇到大数据,孩子们又能收获什么呢?孩子们将如何去收集和处理数据呢?教师在执教此类课堂,又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呢?

    有意义的事情太多了,在这样一堂“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上,面对这样一位“不像老师”的老师,追寻无意义,尤为难得。

    2.要做一个“有套路”的老师

    纵观这三天共10堂课例,每一名老师,无不在教学设计上、课堂组织上有属于自己的“套路”,诚如袁克丽老师所点评:

    “教师一定要有专业的技能与扎实的基本功”

    很多课例大家一看就明白,也极具操作性,在老师眼中如此,在学生身上更是这样。比方说,很多老师都采取了“认、学、练”三个教学步骤。

    袁克丽老师

    ·在吴勇老师的《学写场景》一课中,

    认:了解“场景”生活

    学:捕捉“场景”特点,突破“场景”难点

    练:训练“场景”表达

    吴勇老师

    ·在胡红梅老师的《图画书群书阅读》一课中,

    认:情绪暖身操——读懂

    学:情绪化妆室——知妙

    练:情绪魔术星——会用

    胡红梅老师

    ·在罗才军的《王蓝田性急》一课中,

    认:破题得意,感受文言趣味

    学:自读得言,学习阅读方法

    练:点拨得法,领悟志人之术

    罗才军老师

    当老师的“套路”呈现在课堂之中,学生学习有了明晰的方法性指导,做到“教而有章,学而得法”,比“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这几位“大师”,纷纷做到了。

    3.要做一个“有秘籍”的老师

    在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的“专长”,这也是老师们的“武功秘籍”,此“秘籍”对内,可以让“门派弟子”学得一招半式,进而功力大增;此“秘籍”对外,可以让自己声名大噪,闻名遐迩,芳名流传于武林之中。

    陈琴老师 (图片来自于网络)

    陈琴老师,独创“素读”经典课程,与语文教材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被誉为“百年来素读经典课程第一人”,所教班级的学生皆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课程目标。

    吴勇老师,倡导“童化作文”教学,其倡导的写作主体“强化”,让儿童自身成了一份取之不尽、可再生的写作资源;它实现的是习作内容“融化”,让习作教材和儿童生活、童年梦想融会贯通;它改变的是习作方式“转化”;它焕发的是习作情趣“催化”,孕育儿童饱满的“文心”。

    罗才军老师,致力于“阅读教学文体特征彰显”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地论述了“以积极语用为经,以文体特征为纬”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薛瑞萍老师 (图片来自于网络)

    薛瑞萍老师,潜心“诵读”教学,开发各类经典的诵读、阅读、写作、吟诵教材,同时,班级管理也有自己的方法,关心儿童成长。

    有人说,写三年的教案,不会发生什么,但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定能成为名师。课前我们写教案,课后我们写反思,反思教学流程、反思教学方法、反思学生状态、反思语言组织......无论是反思,还是正思,一个教师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思考”,勤于思考,让我们在总结经验之后去改善方法,勤于思考,让我们在改善方法之后去摸索门路,勤于思考,让我们在摸索门路之后衍生出专属的“武功秘籍”。

    4.要做一个“有风格”的老师

    如果说“有秘籍”是我们的教学主张,那么“有风格”,就是我们应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了。每个老师因为性格、性别、年龄、文化、家庭等差异,会造成迥然不同的风格,引用和改编王小波在《黄金年代》中曾说的那句话,到教育领域中便是,“漂亮的老师千篇一律,有趣的老师百里挑一”,想必,他们就是“有趣的”老师。

    “和善”如陈琴老师、吴勇老师、沈石溪老师,

    李祖文老师

    “亲切”如赵志祥老师、李祖文老师,

    赵志祥老师

    “幽默”如林清玄老师、罗才军老师、丁卫老师,

    “激情”如赵飞老师,

    史静老师

    “温婉”如胡红梅老师、史静老师,

    “不怒自威”如薛瑞萍老师......

    风格仿佛是个标签,对于还远不是名师、大师的我们而言,面对学生和家长,需要让自己有一个风格化的印象。但往往在生活中的我们,不是职业中的我们,站上三尺讲台,很多时候似乎要拿出另一张面孔:原本的温和变成了严厉,最初的亲切变成了苛刻,说好的幽默演变成了忧愁......虽然教师是多面的,但我们总归还是打造自己的风格,为了孩子的成长,更为了自己的发展。

    二、三个关于:值得思考的

    1.关于“境界”

    在赵飞老师的课上,有一项线上老师互动的调查——

    “在本次活动通知中,你最关注哪个词语?”

    大多数老师的“关键词”都有“林清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冲着他来的。

    林清玄老师

    从《老子和庄子》出发,林清玄老师这次似乎要从“老庄”哲学的高度,为在场的千余名教师开启心门、敲开天窗。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会遇上很多的转弯,我们要在不同的人生转弯处去寻找希望:寻找生命中重要的本质,成为充满正能量的人;寻找人生浪漫的精神和空间,使生命始终保持活泼的状态;寻找人生真实的价值,做到“身着布衣,心如锦缎”,寻找并看到世界的多元,相信人生有无穷的可能性……

    其实,如此教育老师,便是希望老师也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领他们成为“真实的自己、最好的自己、最有价值的自己”,就如甘蔗、辣椒各有味道一样。

    《清欢玄想》林清玄 著

    林老师的讲座如同他的书一样,富有哲理、富有文采、富有诗意,给人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往往“高大上”的思想都裹着一层袈裟,让人们于朦胧中瞥见“道”。一如林老所引用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能说出来的道理,往往不是真正的道理,作为老师,与其和孩子们“大道”般地言传,不如在点滴中去身教。

    林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源自于他的文学和哲思,而是作为一个作家、一名“大家”,他所具备的精神、品质与境界。

    “从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我现在一直在坚持写3000字,直到今天也没有间断,现在已经出了131本书。”

    钱燕萍老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教师,我们难以在作家的层面上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但也应如钱燕萍老师点评罗才军老师那样——

    “教师也要追寻生命和教育的更高境界。”

    那对我们而言,更高的境界在哪?是什么样?怎么才能达到?

    窃以为,不断提升教学技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培养学生才能、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尝试更高挑战.....于“不断”中去追寻、去奠定,“更高的境界”不在彼岸,在途中。

    2.关于“灵魂”

    在第三天的学习中,主办方为我们安排的是两位“吟诵”大家——陈琴老师和薛瑞萍老师。

    陈琴老师在授课时,和学生交流到“读诗”的作用:

    “读诗是为了净化我们的灵魂。”

    薛瑞萍老师在演讲中提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好的传统文化,是抚慰,抚慰孩子的心灵。”

    两位的课堂(讲座)在观点上有些微“不一致”,陈琴老师认为孩子就应该多读多背经典,达到:

    “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

    的目标,而薛瑞萍老师则认为,

    “民间童谣是人类的灵魂母乳。美酒虽美,儿童不宜。儿童就该读儿童的经典。”

    此外,陈琴老师强调“素读成诵”,而薛瑞萍老师更希望单纯地“读”,不要求“背”,让孩子在韵律振荡中,孩子“睡入”诗歌,从而无意识、全然地吸收母语韵律和形象的滋养。

    授课老师积极配合孩子们

    恰恰是观点上的“交锋”,才给了在座教师更多的思考。在听、说、读、写方面,老师们都应该是个中翘楚,但如若不思考,不深入思考,只是单纯聆听和吸收观点,实为不妥。虽然两名专家在诵读的“内容(读什么)”“方式(怎么读)”上有所出入,但就“目的(为什么读)”的阐述上,两位直指一个方向——孩子的灵魂

    基础教育阶段,到底什么才是教师最需要传授、孩子最需要奠定的?愚以为是,灵魂。

    教师烦恼于提升成绩、培养习惯,家长纠结于孩子表现、文明礼仪,“目的不对等”导致学校教育在施行过程中,给孩子指了太多的方向,让孩子产生习惯性的“无所适从”。我们常说,“身正不怕影斜”,但很多时候身是正的,心却是歪的,影子正了又如何呢?

    我们通过班会、晨会、课程、活动、宣传、视频等手段千方百计去教育学生,但却在最关键的时候,错失了“人之初”那段最关键的阶段!孔子曾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图片来自于网络)

    《诗经》其实极好的,民间童谣也是极好的,在这些“无邪之句”的琅琅传诵中,我们才能让孩子“天真、烂漫、无邪”

    古人创作经典,是有感而发,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魅力。我们让孩子去反复吟诵和品评,就是让他们去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且真诚的生命,以及刚正且纯良的灵魂。

    比身正更重要的,是心正;比狠抓习惯和成绩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灵魂。

    3.关于“大师”

    在薛瑞萍老师的演讲中,她用顿挫的韵律反复强调:

    “我不是特级,不是名师,不是小中高,但我快乐!”

    薛老师很谦虚,自认为是“草根”明星的她,她所追求的并不是功与名,而是孩子的幸福和自身的快乐,著作等身且立志扎根吟诵教育20年,她早已不是名师,而是“大师”。

    还有另外一位,更是大师——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赵志祥老师周五早上准备进行《三笑》的授课之前,他悲痛万分地传达了这个噩耗:于永正老师在今晨因病逝世,享年77岁。


    作者手写

    中国小学语文教坛的传奇人物陨落,让基础教育界一片悲痛!他“不会因为人生快走到头了而叹息”,却为没有机会再教一届小学生而遗憾,他常常想:

    “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那该多好哇”。

    经历了50多年的教学生涯,仍像孩子般顽皮;

    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

    他说,自己刚悟明白怎么当老师却已经老了;

    他说,自己至今还像孩子般好奇、贪玩。

    有人说,自民国之后,中国再无大师!于永正作为为数不多的我国小语界扛鼎之人,其精神、其风格、其理念、其影响,担得起“大师”二字。诚然,我没有去现场目睹过于老师的课堂,但通过书籍、网络和新闻资讯的了解,却发现于老师的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和孩子在一起的。前有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今有于永正老师“教了半辈子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心有天下,因而念及苍生黎民,心有儿童,因而一心只为教育。

    于永正老师(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常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于老师的教育人生早已达到第三重境界,语文教育、教学语文仿佛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人,只有当我们走过一生,蓦然回首时,那人其实就在灯火阑珊处。把自己一辈子都献给了小学语文的他,看山其实还是山,看水也还是水,山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情怀,水是我们柔情如初的梦想。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于永正老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于老师和他的文章能够一直被我们记着,那么他也就没有真正地离开。是记忆,赋予了生命存续的意义,而于老师的生命也伴随着他的文字在书中永续,在我们脑海中永驻。

    四、两个方向

    1.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收到活动通知,看到标题中写着:贵州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便陷入了思考中:什么是“点灯人”?思忖一番,要义有二。

    ·“点灯人”要引领孩子,通过阅读来引领孩子成长。

    虽然我们也提倡学生进行阅读,可是到了关键时刻,评价一个学生的品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唯有分数!老师们在矛盾中忐忑前行,把文本拆开、分解,讲字词,讲知识点,生怕自己有一点遗漏。考完试,我们算班级平均分,算优秀率,算及格率,却很少有人来算一下,一学期我们就学习了32篇课文。就是这32篇课文,有多少学生能准确无误流利地读下来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教学,没有“阅读”

    认真阅读的栖凤孩子

    曾读过薛瑞萍老师的一本书《把世界带进教室》,薛老师坚定地告诉我们――唯有阅读是评价学生最重要的一条。她会无声无息地软化了现在被爱包围的孩子们的情感,给心灵以科学的营养。薛老师的这句话“书香班级少事非,书香家庭幸福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就算是考不上大学,擦皮鞋也能擦出连锁店”是对阅读的最好的注解。

    ·“点灯人”要温暖孩子,通过阅读来增添内心温热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铺天盖地地被各种“可玩之具”给占据着:乐高、手机、赛车、娃娃、Ipad......玩具固然好玩,游戏也诚然有趣,但这些冰冷的器具只应成为孩子们闲暇时的适当放松,而不应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甚至是心心念念惦记着的东西。

    下课了,玩;

    回家了,玩;

    学累了,玩。

    冰冷的“可玩之具”没有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养分,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游乐世界,脑海逐渐被动画人物、卡通形象、吭哧声音所占据。作为“点灯人”的我们,应该通过点灯,为孩子们带来内心的温暖——

    因为人物情感的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会更加富足;

    因为故事情节的曲折,孩子们的想象会更加丰富;

    因为遣词造句的隽永,孩子们的下笔会更加从容;

    因为经典作品的流传,孩子们的思路会更加广阔。

    图为作者授课剪影

    阅读,裨益的不仅仅是写作水平和课余生活,在书海文林中徜徉,我们内心世界会因为阅读,日益饱满、充实和温热。

    2.做自己未来的“领航人”

    三天学习加上近几天的回顾和思考,一是感叹于这些语文教学专家大能们的经纬之才以及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二是心动于致力成为孩子们阅读之路上的“点灯人”;第三点,则关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仰仗于前人的指挥、高人的指路、贵人的指点吗?是,也不是,更应该是——自己。

    「自己的坚持」要想成功,其实就一句话——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反复做。“教师”不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职业,但“名师”是,“大师”更是,教育之路上我们会遇到同行的质疑、学生的抵触、学校的否定还有自己的彷徨,所有的困难其实都源于自己的认知和观念,世界观对了,世界就对了,不是吗?薛瑞萍老师说,他从09年开始接触吟诵,刚开始很难,但她并不怕,她立志钻研20年,坚持20年,事情还会难吗?

    自己的努力在教师生涯行至3、5、7年的时候,我们会遭到历经生涯的倦怠期、疲劳期、怀疑期,很多时候我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是真的吗?往往是因为付出不够、努力不够、信念不够,却要的太多——要职称、要加薪、要减负、要升职、要跳槽......

    图为作者授课剪影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了“10000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但往往,大部分教师一天很难将至少8小时放在教学、研究、学生和阅读之上。所以,要成为在教育领域能被普遍认可的1%,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至少是异于常人的200%,甚至更多。

    「自己的思考」在方法和观念老旧化、同质化严重的教育领域,思考也格外重要。我们会看很多的教师读物、会观摩很多的优质课、会模仿很多的方法技巧,也会根据舆论导向产生很多从众的想法。愚以为,在教师这个行业中,从众心理是要不得的。作为国学和史学大师,陈寅恪曾努力发扬: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当我们在听课时,面对一边倒的评论之声,能否听信盲从以“大众审美”去品评?No

    当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面对办公室对学生的“标签”,能否先入为主让他人贴的“标签”主导我们的认知?No

    当我们在研发课例时,面对网络中的“他山之石”,能否不假思索来“攻己之玉”?No

    当我们在新闻下留言评论时,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指责等高见下,能否做一个肆无忌惮的“键盘侠”?No

    没有独立的思考和人格,未来,不成方圆。

    图为作者授课剪影

    「自己的造化」造化,也是烹调命运的一剂调味料。所谓“运气、灵感、机会、巧合”这样的不确定因素,也的确是让我们锦上添花的一些因素。但所有的“不确定”影响因素要去发挥深远的影响,必须以某些确定的东西为前提——实力与能力、眼光与眼界、方向和方法。

    我相信“造化弄人”,更笃定“人定胜天”。

    栖凤双语学校赴贵阳学习团队

    五、一点决心:必须笃定的

    文末,表态:

    教育情怀的践行,道阻且跻,不学,无以致极;

    教育梦想的实现,道阻且长,不思,无以致远。

    文章目录,供您回顾

    ·四个要做:需要学习的

    1. 要做一个“不像老师”的老师

    2. 要做一个“有套路”的老师

    3. 要做一个“有秘籍”的老师

    4. 要做一个“有风格”的老师

    ·三个关于:值得思考的

    1. 关于“境界”

    2. 关于“灵魂”

    3. 关于“大师”

    ·两个方向:应当努力的

    1. 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2. 做自己未来的“领航人”

    ·一点决心:必须笃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情怀保温,为儿童点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xd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