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生活中的“同理心”

作者: 大写的7菇凉 | 来源:发表于2016-04-02 18:23 被阅读463次
    文/七欢

    地铁上偶遇一个要我帮她扫二维码的年轻女孩,女孩年龄似与我相仿,梳着我中学时留过的“波波头”,虽说戴着个奇怪的口罩,但一双清秀的眸子无疑印证了她必定是个好看的小姑娘。她用温柔又带点拜托的口吻对我说:“同学,我在创业开微店,能否请你扫码关注一下我的店。”我有些犹豫,作为一个经常独自出门在外的单身女性,我时刻保持我与生俱来对陌生人的警惕感,只是当对方是一个与我境况类似的女孩时,难免要去掉大半戒备心。再者我也正为我自己的公众号的人气低落而苦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算是同病相怜。趁巧我手里拿着手机刷着朋友圈,举手之劳不帮助着实没什么道理。于是我按照她的指示,很轻松的扫了一下她提供给我的二维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跳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微店,而是貌似是某个人的微信号,我还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女孩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的点了“添加好友”的按键。我几乎傻了眼,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女孩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我的脸色变化,依旧用那种粘腻的声音“恳求”我,“还有一个码希望你扫一下。我愤怒的瞪着她,义正言辞的拒绝,女孩仍旧不想放弃,又继续“诱惑”着我,“再扫一个我有礼品送给你。”我冷冷的回答,“我不需要,请你快离开。”直到看清了我的坚决,女孩才悻悻离开。我依旧注视着她,听见她把“目标”对准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婆婆,天知道她这次又会讲出什么鬼话呢?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都在不安中度过,一方面担心着那个不知所以的二维码背后带来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我责备自己都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还是那么容易轻信于人。

    过去我的朋友们总说我,好奇心永远比戒备心要重。劝我长点心,凡事多留几个心眼。

    我一直觉得经过这几年的修炼,我应该已经改头换面,不再是从前那个莽撞冒失的姑娘。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轻信”的人,相反,我对很多司空见惯的东西保持着最原始的质疑,我自负我的眼光足够犀利且看得穿完美无缺背后的瑕疵。

    然而毋庸置疑,这件事情里的我的确是被欺骗了。且不论后果是怎样的,当我怀着一颗纯粹的想要支持同龄人的心却发现被引入了另一个目的地,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一种不忠诚不厚道且非常可耻的伎俩。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在思考作为一个23岁且心智成熟的年轻人,我凭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轻信于人,我的所作所为又昭示了怎样的动机?

    “能够欺骗你的人都是你相信的人。”这是我在中学时代就读过的真理。

    是的,相信与欺骗站在善恶的两极,任何人都信奉前者鄙夷后者,但仔细思考难道“欺骗”不正是由“相信”滋生出的吗?换句话讲,没有“相信”就不会有“欺骗”。这就好像最终欺骗你的人,倘若不是你从一开始就相信那些原本就不是真相或者后来逐渐偏离真理的东西,又何来“骗”字可言。

    轻易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人,如地铁上遇到的带着“伪善”面具的陌生人,就称之为“轻信”。

    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轻信”并非生活中的常态,所以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究我自己,我猛然找到规律——我每次轻信的人都似乎和我有某种共同点,轻信的直接动机就来源于我最单纯的“同理心”。

    “同理心”这个词最正规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因此又称之为“换位思考”。

    我的理解是,往往对方和你有某些共同的地方就会产生这种“同理心”,且共同的地方越多,产生的“同理心”就越强大。而同理心的直接影响就是带来信任感,就算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也会因此产生一种莫名的联系。

    过去我时常在单身旅行的时候用“同理心”去搭讪一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最基本的“伎俩”无非在不断求证彼此之间的共同点,类似“我们都是大学生”或者“我们都爱旅行”的特点,再配上我100%纯粹天然无公害的表情包,取得女孩们的信任总是轻而易举。之后代替一个人无聊的走走停停我们会有一段彼此陪同有说有笑的旅程。这就是“同理心”的目的。

    天啊,我说了什么。我居然也在利用“同理心”获取陌生人的信任。甚至似乎……似乎和地铁上遇到的那个女孩如出一辙。

    不管我们分别安的是好心还是坏意,但是手法的确近乎雷同。首先是通过“同性”的便利套近乎,再者表示出“同龄人”的难处,接着配合一脸无辜的表情成功获取“同类”的信任,最后轻轻松松达成自己的目的。

    谁会怀疑呢?态度诚恳,理由充沛。最关键的是,我们有那么多共同点。同为女性,同是学生,同样刚毕业,同在为推广某个东西犯愁。我觉得我很能理解这种街头推广的无奈之举,毕竟作为一个身无分文的毕业生也只有这种“暴力”的方式能用了,假如她真心是在创业的话。

    所以我毫不意外的去选择相信,相信这个让我产生的“同理心”和我有很多共同点的陌生人。且下意识的判断,就是笃定对方是一个值得我去相信的人。然后……就是那样的结果了。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类似的行骗手段,二维码跳链到某个木马病毒,最后不是被盗刷银行卡就是个人信息遭泄露然后骚扰电话被打个不停。很神奇的是,我发现骗子们的口径几乎一致。不是“我是大学生在创业”,就是“我是外来打工的求支持”。我把我发现的规律讲给朋友听,她们嗤之以鼻,“难道他们要说‘我是骗子请相信我’吗?”

    我摇头解释,让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她们口径里的行骗路数无疑是有目的的去骗取对方的“同理心”,难道他们都读过心理学或者成功学吗(一个叫做陈安之的培训界精英的成功学窍门,想要别人你相信你最后买你的产品你就拼命的对对方表示认同,这本质上也是利用了人们的“同理心”)我笃定他们行骗的对象也会是年轻的学生或是落魄的打工族,而非是衣着光鲜的精英领袖。从某种角度讲,前者都属于社会阶层里的弱者,不否认他们出于社会经验或者教育水平的欠缺对陌生人缺乏必要的警惕感。但更多的,而是他们的身份非常普遍且更容易让人产生“同理心”。我相信大都市里大多数行色匆匆的人都会对生活里经历过最琐碎最常见的磨练感同身受。正因如此,当有陌生人表示出同样的身份和感受的话,信任的第一道大门就被无形的打开了。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一个惯常质疑的人却轻信了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只因她对她产生了那种要命的“同理心”。

    我估测这绝非是我个人的经历,大多数人必然在“轻信于人”的道路上遭遇过同样的事情,无论“轻信”的结果是不是一个“坑”。

    行文至此,道理无需多言,奉劝诸君,警惕你生活里的“同理心”,别让它左右了你对事情正常的判断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警惕生活中的“同理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zy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