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每天起床以后,你都会想些什么——早饭吃什么、出门穿什么衣服、背哪个包包,可能还会想,单位里谁好谁不好,家里的谁谁怎样怎样了。这就说明,我们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朋友、甚至是亲人,可是,你从来不会去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它说什么你就相信什么,对吗?
如果你一直被告知应该“勇敢”,那么“怯懦”的那一面去了哪里?一定是被否定、被压抑了、被丢在看不见的犄角旮旯了。
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二元世界,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有勇敢的一面,就有胆怯的一面;有能干的一面,就有力所不能及的一面;有温柔的一面,就有强悍的一面。
凡是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就被我们压抑在潜意识里面。但它们也是一种能量,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就消失了。这些东西,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阴影”。它们会不时地浮上台面,造成我们的困扰。
可我们是真不想去看它们啊。于是,我们就发展出了很多策略来逃避它们,包括蠢蠢欲动的不安、突如其来的暴怒、莫名其妙的忧伤,还有脑海里喋喋不休的紧箍咒:“你不够好、你是错的、你不如别人、你不够完美”......都是我们一心要逃避的东西。
为此,我们发展出的策略都有哪些呢?
策略之一,逃避。
有人拼命工作,有人疯狂购物,还有人酗酒、抽烟、追剧、玩游戏、追星、过度运动、换伴侣、换工作、不停地读书、学习、上各种心灵课程什么的。
这些人总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就是不愿意去面对自己。这不是逃避又是什么?
如果你不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光是拼命地逃避,哪怕是参加各种所谓的心灵成长类的活动,也是没用的。
只有当你自己愿意进去探索,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摊在阳光下接受疗愈,或是把光带入内心,疗愈才会发生。
策略之二,投射。
什么是投射呢?比方说,我从小就被教导我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人,我也自认为我很聪明,所以我压抑、否认了自己不聪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聪明的人的时候,他提醒了我内在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我特别讨厌不聪明的人,对他们没有耐心。
同样的,当你对某一类人或是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
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明天我们将以若菱为例,识别我们自我发展出来的策略,从而认清思想是怎么“骗”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