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都去哪儿啦?

作者: a优游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22:08 被阅读92次
    扫码一起成长

    临近下班,遇到个幺蛾子,不得已加班紧急处理了一下,忙完才发现饿得胃疼,不由心想,早年间天天加班也不至于这样,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到家打开微信,居然看到Y同学发的几年前的照片,一下子把思绪从时间轴上拉了回去,满满的回忆杀。看看彼时又想想如今的自己,大家开玩笑:那会儿头发还不错,如今去哪儿了?

    看来,岁月除了是杀猪刀和猪饲料外,还是把大大的头发收割机——不过,这收割机是连根薅的,干脆彻底,不留念想!

    大概两年前吧,90后的头发都已经成了大众关心的“问题”,被各种媒体、各类人群煞有介事地研究、关注,说来说去,也没挡住头发去意已决的步伐。

    90后的头发尚且不保,就更甭提别的年龄段人闹心的“发事”了,提了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就是不和谐,就会遭白眼,好伐?!

    网络图片

    其实,“人”这种寄寓世间的过客,不过蜉蝣而已,这个物种常常感慨时光流逝——直白的说法是:我*,又周末(月末/年末)啦!近的文艺煽情到让一众人大除夕晚上泪流满面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远的就更是比比皆是了,其中,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起码有下面这几位:

    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过金城时,见到自己年轻时候种的柳树都有“十围”那么粗了,不由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接着伸手抚着柳树的枝条,“泫然落泪”。权倾一时的桓温都不由发此慨叹,何况岌岌无名的我辈?

    宋末元初词人蒋捷,曾有首《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少年、壮年、而今听雨的场景越来越凄凉,映衬出词人内心对时光流转深重的痛楚体验,寥寥几笔,如刀刻斧凿,在人心上。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已简洁散淡的笔触对项脊轩和与之有关的祖母、母亲、妻子进行素描勾勒,语言本色,自然清雅,篇末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直戳人心,痛彻心肺!

    年少时初读这些句子,不甚了了,也没觉得这些词句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按师长要求作为名篇背诵下来。等历经大小沧桑,再在某个时刻想起,也会“心有戚戚”,也会“泫然”,甚至自己也会在不经意间下笔写出“写这本日记时,母亲还很年轻”这样的句子。

    原来,那些不朽的文字,是因为有共通而不朽的情感做“核”,才有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而这共通的情感,不过是“头发都去哪儿了”之类的慨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头发都去哪儿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ak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