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吃完晚饭,陪同学去一趟学校里的书店,突然,被书桌上面的杂志给吸引住了。
不是因为它的封面有多吸引人,而是它们承载着我青春中的课外书的重任,使我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在我生活的小县城内,走向更远的地方,知道更有趣的人。
青春里的那本书现在回想起来,《读者》、《意林》、《青年文摘》、《飒漫画》、《知音漫客》、《课堂内外》、《故事会》、《格言》、《疯狂阅读》······似乎就是我的青春了。
记得高中时,每个周五下午放学,经常跑到书店去,由于没有很多的零花钱,只能在书店门翻阅。所幸的是,老板娘心肠很好,任我们看书。
我相信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这样的一幕场景,一本课外书,在班上广为流传,一个同学还没看完,就有其他的同学来预约了。有的时候,书会在不经意间,传到了班主任那,于是,班主任又会开始唠叨一番,而我们依旧是左耳进右耳出,屡教不改。
到了大学,好不容易有闲钱了,却不再去翻这些书了,开始被手机所代替。心也不再那样沉静,逐渐地浮躁起来。
有人做过关于人们更喜欢哪种阅读方式的调研,电子书或是纸质书?
于我而言,我更喜欢纸质书。相较于电子书,我觉得纸质书有一种舒适的触摸感,而这种感觉,足以抵消电子书的优势。每次和同学路过书店或是卖书的小摊,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一小会,然后走的时候怀里就多了一些东西。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坏毛病,看到好看的本子,就想占为己有,于是,寝室里面又要少一块空闲地方。收拾寝室时,就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书和本子呢?(此时,一群乌鸦路过······)
青春里的那本书【2】
还记得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问我一个问题,“在你的青春里,有没有一本书,对你有很特殊的影响?”我想了好久,很残酷地和她讲,貌似没有哎。
她说,在她17岁时,她爸送给她一本书——《燃烧的男孩》,当时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她去年寒假的时候,在家又看了一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只是片面的了解主人翁的行为动作,两年过去了,再一次的阅读,对于他们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表示一些同感,又会想,如果我是他,我又会怎么样;如果我也生活在封建闭锁的环境中,我又是什么样的呢?
长大后的我们,不再有青春时看书的热忱,也不再有那时纯粹的心态,更多的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想法,或认知重组,或鄙弃。
小脑瓜里很多不成熟的想法,都是高中时看这些书所影响的,而我也相信,还有很多的想法,会随着我的生命,一直残存在我的脑海中,直至我的死亡来临。
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女生要自尊自爱自重,虽然小的时候,爸爸经常在我耳边讲,可那时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在书上看到那些事例时,才懂得那些道理。
知道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家人朋友,对这个社会要心存善念,但也不要被人随意践踏。
知道社会险恶,做好自己的事,做到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让别人知道我也不是好欺负的。
······
有人说,青春期是人的三观形成时的关键期。所幸,在我的青春期,我遇到了这些书,不然我也不知道我的现在的三观是怎么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