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换个角度读《论语》--思无邪

换个角度读《论语》--思无邪

作者: 6571aff74d62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6:23 被阅读2次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篇”是孔子编纂的《诗经》简称。《诗经》三百篇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相传《诗经》有3000首,最后通过孔子之手流传下来300首。从现代社会学角度看,《诗经》是不同时间、在不同领域采集的一系列用语言形式表达的一类信息的汇总。它的内容形成于周武王灭商之后,是反映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的一种信息收集。从商朝到周朝,中国的农业社会也逐渐从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承载文字信息的载体,也一步一步从甲骨、青铜器、逐步走向的竹简(有了铁器的出现,才有可能大量生产竹简)。

    中国的社会结构也逐渐从商朝的奴隶制,向封建家族的模式进行转变。《诗经》作为一种信息的内容,自然会随着文字信息载体的成本下降,而得到自然的推广。

    《诗经》是《论语》中,提到的第一本作品。作为工科学生,对于《诗经》自然是没有拜读过(估计也读不懂),又不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诗经》只有崇拜之心,没有任何可以评论的资格。

    周朝有收诗官,会从民间收集各种诗歌,用于祭司或者其它的一些主要国事活动。《诗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孔子学习了《周礼》,自然也有机会了解《诗经》的原始内容,并将其编纂成《诗经》。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竹简。《诗经》经过孔子之手,也得以向社会传播,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之一。中国的文字是单音节的象形、会意文字。诗歌是中国高度凝练的文字表达形式。诗歌通过高度抽象的表现形式,把自然与人的心情表达出来。而孔子编纂的《诗经》并通过教育的传承,使其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也开拓了教书育人的先河。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结,也是孔子教书育人的理念之一。而“思无邪”也反映出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在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家族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种人性的体现。

    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的稳定性大大的下降,这背后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原有社会体系产生冲击作用的结果。这种社会的动荡,一直延续了近300年,直到汉朝的“文景之治”后,才最终在中央集权制的社会治理结构下,逐渐稳定下来。而孔子的理念,也在那个时候,才为统治阶级所接受,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正统文化。

    “思无邪”是对人的一种描述。显然,“思无邪”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得以实施。而在社会动荡状态,人们的思维方式,显然,不能以“思无邪”去约束。孔子身处乱世,通过《诗经》为后世社会稳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体系和个人修养的提升工具,这才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

    受对自然和社会认知水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孔子的思想,显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无邪”是一种对人性的良好期望。随着,社会发展周期性的变动,“思无邪”这种美好的愿望,总是在社会处于稳定状态的时候,得以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换个角度读《论语》--思无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e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