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静,是从一夜硬座车上睡醒后的第一个感觉。
原本是趴在桌子上睡的我,起身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是横躺在长条的座椅上。昨夜还喧闹着挪不开地方的车厢,待到睡醒再看,已经只剩下稀稀落落的三五位乘客,各自歪斜地靠在座椅上,仿佛还没有从拥挤的变形中恢复过来。
叫醒我的不是并未远去的倦意,而是那时来时去地洒在眼睛上的阳光,让人不由得生厌。看了看表,已经过了上午9点,也难怪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正在想着如何打发着余下的一天旅途,却一下被窗外的白光晃了眼睛。
待我擦去凝在玻璃上的一层浮冰,见到窗外的景色,不由得倒吸凉气,好像自己也被窗外的寒冷凝结。离开了广袤的东北平原,此时的列车,已经钻进了大兴安岭的密林之中。冬日的森林,难见绿色,厚重的积雪压在每一根树枝上头,只有颜色略浅的树干,把雪和树区分开来。列车沿着森林中的缝隙慢步前行着,铁轨之间的碰撞声显得尤为隆重,好像每一次击打都会把这片安静沉睡的森林吵醒。就这样,火车沿着天地一色的森林,无休止地前进,窗外的白色世界绵延不绝,浩淼的森林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一路上,除了森林,车窗外再没有出现过任何东西,巨人般的原始森林,裹着纯白色的棉被,始终没有被这列不速之客吵醒。
冬日的白天是珍贵的。
本该是下半晌享受午后阳光温润的时候,东北大地已经是昏昏沉沉的样子了。列车已经行进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边缘,高山已经越来越稀少,地势趋于平缓,森林一片一片的出现,好像在有节奏的呼吸。列车缓缓停在了一排木栅栏旁边,这是森林边缘的一个村庄,随意望去,不过几十户人家。下了火车,越过几米外半人高的木栅栏,就是村子。这里没有高大的候车厅,一道木门就是检票口。列车的到来是这个村庄最喧闹的时刻,待到几分钟后,这里就会重归平静,只有低矮的房子上飘出的炊烟,还在宣告着人的存在。火车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工业化产物的硬朗,倒像是一个穿梭在各个村庄之间的雪橇,只一道栅栏外,就是烧着热炕的家。
二
待到漠河县城,已近黄昏。出站后坐上摆渡的大巴再赶到北极村时,天已全黑。北极村原本只是一个边境小村落,因为有了最北的称号,才因为旅游而扩大了规模。进村的主干道上亮着全村仅有的路灯。我借宿在当地村民的家中,不大的房间外,是堆满了柴火的小院子。放下书包后,我迫不及待的走出院子到村中闲逛。只是冬夜的北极村里,马路上空无一人,只留下稀稀拉拉的光亮,满是肃杀,安静的像另一个世界。抬头观瞧,只有漫天的星星和明亮的月光作伴,为行走在风雪之夜的人照亮一条回家路。夜很静,也很冷,只走了十几分钟,我已经有些耐不住,手脚已经冻得发麻,于是悻悻而归。
第二天一早,初日未升,冬夜仍续。我和朋友早早来到黑龙江边的北极广场,等待祖国最北端的第一缕朝阳。不多会儿,冰封的河面远端,天由黑变蓝,再渐渐变成红、紫、蓝、黑四色角力,四种颜色不住的厮杀着,这是太阳初出前的拼搏。安静的大地上,好像兀自地发出轰隆一声巨响,一道红光喷薄而出,并以无可阻挡的能量升腾而起,像一桶打翻的颜料,瞬间把目光所及的混沌大地染成一色,原本被白雪和冰块覆盖的江面,也瞬间化作了一条奔流的红色,赤浪凶猛的向远处奔袭而去,让人不禁也有一种想要横刀立马的冲动。
三
日出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待我拿出自带的数码相机准备记录下这壮阔的时刻时,却发现相机在这样的极寒天气里已经无法启动。待到发现于事无补而拿出手机时,日出已过,留下屏幕的天气预报显示实时气温为零下40℃。我和朋友沉浸在日出中,丝毫没有觉察到伴随着呼吸,脸上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待到太阳完全出来,面前宽阔的黑龙江全貌才真正呈现在眼前。对岸是断崖式的山坡,与江面一样,被白雪覆盖了一切。在“神州北极”的雕塑前合影后,我和朋友沿着江边向北极点进发。地面被半米深的白雪覆盖,根本找不到路,又怕脚下踩空,两人只好沿着江边看起来还算平整的一条雪路摸索着前进。
就在我们拔脚前行,举步维艰的时候,江中心传来了一阵嘹亮的歌声。
“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的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就在前方国界,禁止穿越的警示牌前,4个小伙子,全副武装,在江中心线上,在几乎没过膝盖的雪中一步步前行。身体虽然扭曲,但口中的歌声却从未停歇。辽阔江面像一张画纸,把这四个黑色的身影印在上面,国歌声借着两岸的山坡,在江面上四处回荡。
这歌声充盈着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充盈着我头顶的这片天空,充盈着我面前的这条大江。站在国境线上的那一刻,环顾这无边的白色原野,突然有了一种无限的光荣。
喜欢文章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