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众理解科学旅行·在路上散文
如何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公众理解科学系列(十七)

如何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公众理解科学系列(十七)

作者: 慎壹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09:00 被阅读15次

01 

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展品

由于流动科技馆规模的限制性,所能携带的展品是有限的,像咸宁流动科技馆共有50多件展品。流动科技馆流动时要带哪些展品呢?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呢?往往是选择这些展品时就无法携带另外一些展品。目前来看流动科技馆的内容涉及到科技、安全、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别设置了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健康生活等多个主题展区,涵盖了数学、声光学、力学、能源、材料、计算机等多项学科。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展区前所停留的游客是不同的,有的展区游客极多,有的展区却是门可罗雀,这种情况下会导致部分展品因游客过少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展览价值,而有的展品却又因游客过多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所以提前调查所要服务的游客的偏好和需求是很必要的,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适当地调整展品结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流动科技馆的功能效用。

02 

扩展科普知识传播渠道

目前流动科技馆的传播途径仍然像综合馆和专题馆一样,在展厅中陈设展品,以供观众参观体验。这样的传播渠道过于单一,难以把流动科技馆及其展品灵活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流动科技馆要扩宽传播渠道,展品不仅仅是“静”,也能够“动”起来,走进学校的课堂,与学校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挖掘和开发流动科技馆展品的重要教育功能。也可以把不同学科的切入点进行整合,使流动科技馆展品对学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弥补教学上设备的不足。同时展品上也可以设置二维码,将展牌上难以体现的详细科学知识及相关知识与二维码相关联,最好有视频及图片信息,这样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加直观一些。

03

打破固化的展品摆放,设计新的陈设方法

传统的展品摆放方法基本上都是采取“靠边站”的放置模式,将展品靠墙排放,以便方便使用电源,看起来简单明了。咸宁的流动科技馆也是如此,展品放在大厅的四周,对门的中间是一个占地方比较大的展品——小球的旅行,这样的摆放在游客比较少的时候倒还无所谓,但是游客多时,这样的摆放很难满足游客参观的需要,甚至还会导致展厅秩序的混乱。受火车站进站口旅客分流通道的启发,我觉得流动科技馆可以采取相似的措施,展品陈列成S型等,使游客不至于视觉疲劳。另外还可以根据展品的分类,分成几个组团型小展区,受游客欢迎大的展区面积设置大一些,而游客较少的展区设置面积相对小一些,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展厅的空间,又能够提高展品的科学传播效果。

04

鼓励科普资源共享,推动游客由纯受众向传播者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现代社会进入共享时代,人们逐渐接受和推崇让自己闲置的物品流动起来,给自己带来收益的做法。在这种形势下,在流动科技馆内可以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用于科普资源的共享,公众可以拿出自己收藏的具有科普价值的物品放置在科普资源共享区域,以供更多的游客参观。为了促进资源共享,流动科技馆可以在共享物品中选出最有科普价值的物品,并授予其所有者“科普之星”的称号,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另外,流动科技馆还可以搭建一个科普共享平台,以便流动科技馆流向其他县市时科普资源共享的活动依然可以持续,通过科普平台,每个人都能够从受众转变成传播者,甚至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小型的“流动科技馆”。这不仅是一个个人科普物品的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受众的对话平台和受众与传播者的对话平台。在自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流动科技馆工作者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在受众思想中培养、树立起全民科学传播的理念。这不仅是流动科技馆的任务,也是全体科普事业工作者的任务。

欢迎大家关注并支持公众理解科学专题,共同参与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促进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提高科学传播效果·公众理解科学系列(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og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