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忽然难度升级,友人罗列了一大堆指定姓氏来写。这李啊庞啊还能凑凑,汪啊符啊的怎么写?也不可能直接跨到两晋写淝水之战啊。不管了,孙坚不是生了一个孙伯符嘛,不行就写他了。
最好写的是自然是李这种大姓,不过想了一圈,要么被王允杀了的李儒,吕布杀了的李肃,光许褚一个人就杀了李别李封李暹三个人。所以仔细想来,有话题能写的李姓也就李典和李严了。因为之前刚刚播出过《风起陇西》,借这个热度,写李严。
李严最早是刘表帐下的秭归县令(能干),曹操取荆州后,李严向西投奔刘璋(由此可见,李严内心深处还是有汉室刘姓正统的思想,后来投降刘备也是这个观念),刘璋任命李严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
刘备入蜀,李严被刘璋任命为护军,守要塞绵竹,后投降,任裨将军。李严在刘备帐下第一件事情是修订《蜀科》这是当时巴蜀汉中实际意义上的法典。当时修订的人一共五人: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曹掾看过风起陇西都知道是干嘛的,特工间谍)以及兴业将军犍为太守李严,都是当时的重臣;第二件事情平乱,有农民起义,有边境大将高定的反叛,有勇有谋;第三件事情就是劝进,他是汉中王劝进书的十一人之一,这十一人里,五虎将没有赵云,大将没有魏延,上述修法典五人中没有伊籍和刘巴,可见诸葛亮、法正和李严已经和关羽和张飞一样成为刘备最信任的第一梯队了。
之后李严加封辅汉将军,除了原来的犍为太守,还都督当时的门户江州,李严的特点是有点孤傲,与不少人不待见,有人一气之下辞官,有人一气之下投降曹操,有人和他老死不相往来。
夷陵惨败后,这个时候能够在刘备病榻前接受临终托孤的只剩诸葛亮和李严了,中都护,都乡侯加光禄勋。
之后的很多史料都说他和诸葛亮不和,几次三番阻挠北伐,我想我的理解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调李严守汉中,李严希望把汉中一分为二,自己守五个郡作为巴州,其实第一是汉中守军李严调不动,李严想着还是实际一点比较好;另外他确实刚刚和诸葛亮谈过让孔明兄自己称王加九锡的事情,被呵斥,心中不快。后来两人渐行渐远都是因为这个过节开始的。
第二次抵抗曹真时,诸葛亮又一次要求李严防守汉中,李严这次是希望借机升官涨工资,于是半真半假宣扬所谓司马懿的招降,诸葛亮被迫加了李严为骠骑将军,儿子李丰为镇守江州,而且让李严护卫丞相府。看起来亮哥处处退让,但实际上为了抗魏,李严的得寸进尺亮哥已经忍无可忍了。
最后一次作死就是诸葛亮出祁山时李严负责粮草,因连日大雨,粮草供应不上,李严自知亮哥可能不会放过自己,于是求饶亮哥希望其退兵,诸葛亮考虑了当时战机答应退兵。蜀军一退,李严上书刘禅,说军粮充裕,正是与敌决战的好时机,怎么丞相选择在这个时间退兵,贻误战机呢?一盆脏水泼诸葛亮身上。卧龙哪有那么好陷害,把李严之前的手疏一个不落全部快递给了后主……
事情明了,诸葛亮写文章的功力就出来了:先帝驾崩,李严不思报国,只想着自己的小恩小惠。我为国进兵,李严几次三番推阻,不肯帮我,叫他来汉中也不来,非要赏他和孩子才来。我把朝廷大小事务都交给他,连丞相府的一家老小也给了他,大臣都在怪我为什么如此厚待李严,他还忘恩负义。正是因为大事未定,汉室危矣,我才一味纵容,给他荣誉。没想到啊没想到,他竟然存如此狼子野心,颠倒是非……我之前的好都是我自己昏聩,我自己做了错事啊……
看看,这么写,就算刘禅有依靠李严制衡诸葛亮的想法,也只能极力安慰诸葛亮,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郡。李严能够做到在刘备临终前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位置,肯定是有水平的,刘禅也非常希望李严分权诸葛以免一家独大,但李严军队亲信不多,自己私心太重,又不愿意结交权贵,用作先锋大将尚且可行,治国安邦恐怕差的太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