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日更大挑战风语阁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07-05 16:50 被阅读0次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这是苏轼笔下的端午,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艾草、点雄黄、拴彩线……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

    端午节,是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虽然已历经两千多年,但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端午,于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比起春节,中秋,它更为曼妙。

    因为,端午时节,正是榴花绽放的季节,“五月榴花妖艳烘”,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那火红妖艳的色彩渲染了整个夏天。

    端午,又是有香味的节日。

    香囊的药草香,米粽的箬叶稻米香,艾的野草香,熏得人皆醉,醉在年年的五月五。

    然而,上了年纪的人,对于节日,却没有了年轻时代的期待和欣喜,更懒得像别人一样挂艾贴符过端午。

    就如殷尧藩的这首小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于诗人而言,不随俗悬挂艾草和驱邪符一样可以过节,好酒的诗人,还是希望饮一杯蒲酒与友人闲话家事国事,惟愿天下太平。

    端午时值半夏,榴花正红,榴花年年红。

    然而,鬓边的白发却一天天增加,怎能不让人感概万千呢!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或许,诗人对端午的感触,更多了时光陈酿加持的醇厚与淡然。

    殷尧藩,浙江嘉兴人。唐代诗人。

    他是元和九年(814年)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

    他性好山水,足迹遍及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曾言:“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在那年的同州端午节,诗人吃了米粽,采了艾草,与村民饮雄黄酒,和三十五年前在故乡嘉兴时一样。

    离别家乡岁月多。少小离家老大未回,殷尧藩离开故土已经三十五年了,人生老迈,彼时身处异乡的他归心似箭。

    据《唐才子传》记载,殷尧藩性格简静,眉目如画,工诗文,风格“铿锵蕴藉”,也是一个才华傍身之人,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交好。

    人生暮年,刘禹锡和白居易退守洛阳,卜邻而居,诗酒唱和,惬意悠然,殷尧藩则背井离乡浪迹江湖,虽有山水在心,终不及挚友相伴。

    他落魄潦倒时想入仕为官,可一旦生活稳定下来,他就又想隐身山水,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矛盾,患得患失。终其一生,他都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

    选择不同,人生轨迹自然也不尽相同,虽然同处一个时代,才华也不相上下,也曾诗和往来,但相比于刘、白二人,殷尧藩的人生显然黯淡许多。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这一首《端午日》,诉不尽柔肠百转,这是殷尧藩暮年的感悟,看似消极,却能给人以警醒和启示。

    《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殷尧藩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

    该诗描写诗人年轻时喜欢过节而今老了节日也过得偷工减料。已无意按照习俗逐一完成。

    同样,老来只想安稳度日,对于青史留名也不再有过多奢望。

    该诗透露出诗人老来意兴阑珊之状,也抒发了其壮志难酬的感慨。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从“少年”到“老去”是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时间跨度之大,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三四句的意思是,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不效艾符趋习俗”既是力不从心,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正是元和中兴前后,民间的生活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为自身的年老体弱,又预见了晚唐时期宦官与藩镇冲突的必然。

    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懒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五六句的意思是,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石榴花年年依次绽放,端午节每年都如期而至,可过节的人却不似当初的少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青丝到白首,不过短短数载,时光只解催人老,哪有那么多来日方长呢?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也正因为前文叙述的原因,他才发出了时光易逝,几人流芳的感慨。

    此诗相对悲观,但透过诗辞的背后,我们却可以从作者的视角,窥见当时晚唐的一景。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bh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