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学习孟子第五十课---君子所以异于人也,原文如下:
《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Alice的分享:
闻:少则得,多则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思:到底怎么做君子?君子之所以叫做君子,跟一般人不一样,就在于是否有这颗心。撇开在学习的道路上的旁枝末节(因为人很难专注),把心专注到仁义上面。孔孟之道就是仁义,而仁义不在别的,就在心上。以仁存心,以礼存心都是指种子种下去了,如何生根发芽呢?这就需要强恕而行,强行者有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作为我们行事的准则原则。耻,无耻之耻,是指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第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不是从内心生发出厌恶,牢骚,而是生发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慈悲,去宽恕引导。是和,不是破口大骂。饱读诗书和不学无术的人区别在于是否以礼处事?言行举止上,记住礼字。把这两个字牢牢的卡在心里,一有心念言行出来,要有觉察力。早上感恩,晚上忏悔,写闻思修。这个是后知后觉。把仁和礼放在心里,是当下觉。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爱别人,别人也爱你。你恨别人,别人还会加点利息,原封不动的返回来。爱与爱之间,还有程度的不同。通过现象,反回到源头处,反的入口就是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功夫就在自反的功夫。别人帮你梳理,是别人帮你反。自己梳理,才是自反。方向很简单,但是要做的时候,事很多,最主要是观因缘,观因果。
修: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以前对这句话的理解单纯认为是忍让,其实是要自我反省。虽然现在较少跟别人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时候,还是会抱怨别人,后续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先控制住,再反省。
艾婷的分享:
闻
复习上一讲君子三乐
一乐: 尽孝尽悌之后,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之乐。
二乐: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一种义,坦荡荡的快乐。
三乐: 传道之乐,与圣贤为一体。
«孟子•离娄下»二十八章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 敬人者,人恒敬之。" 内涵是: 避开修行的路上、学习方向上的旁枝末节,很坚定的指引、学习孔孟之道,做君子无他,唯有把心专注到 "仁义" 上,仁义之道就在于心。王阳明先生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慧能大师曰:" 但用此心,耳了成佛。" 自性是每一个众生都拥有的,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思
君子和一般人有何不一样?
一. 君子和普通人的唯一区别就是一颗心而已,孔孟之道,就是仁义二字,如何回到"仁"和"义" ?
君子以礼存心,以仁存心。修行的方法就是"反","反身而诚"。反躬自问,诚实无欺。
«道德经»曰: "少则得,多则惑。",取得少的人比较能得到满足,想获得更多反而会自我迷失。
君子把仁、礼放在心里,真正已经成为君子、成为大人的人直接把仁义用出来,行仁道时,强行把仁义用出来,强恕而行,"勇"才能强恕而行。"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与"强恕而行"是同一个道理,需要强行的力量。强行是一种在认准了道义之后,所坚持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强行的力量,我们只停留在知道道理的层面,没有办法体会到君子之乐,因为没有做到,停留在字面上。所谓君子"沉默寡言",小人"夸夸其谈"。
二.«中庸»第二十章曰: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选择善,把仁和礼放在心里,孝悌放在心里,把这个当作行为处事的原则。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羞耻,是真正的羞耻啊。"无耻: 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坚持仁礼,做任何事情以此为准,固"执"的是仁和礼,不是"执"的外相,而是内心,体现出来的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是第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不是从内心发出厌恶、牢骚,而且发自内心的慈悲去宽恕去引导,以和以忠为原则,行为体现的是敬,不是破口大骂,不是冷言冷语,耐心去用敬,有礼者敬人。
三.古时说饱读诗书的人出口成章,处世有方;
不学无术者,出口无章,处世无方,这就是体现在礼上。处处以孔孟之道存心,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学道之人的作风。中华五千年,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是否有礼?当能够把仁礼二字牢牢放心里,就会不停纠正自己,心念往外出时,如果不符合仁; 言行往外出时,如果不符合礼,就要当下"觉",把仁礼放心里衡量,即将出来的意念和言行,就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我们所产生的觉,觉察的方法:早感恩,晚忏悔,写闻思修笔记,把自己一天的情况记下,这是后知后觉。当下觉,后知后觉,把不爱人者的心念,把不符合礼的言行压制让它不出来。就看仁和礼是否守护住我们自己的内心,贪、嗔、痴、慢、疑这些不符合道义的妄心妄念,是否会跑出来乱我们的心性。当仁礼坚固在心中时,爱人、敬人自然会得到快乐,而且也有回报一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四.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假如有个人,他对我粗暴无理,那么,君子一定自我反省: 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否则这种事怎么会落到我头上?很多人想应该是自己不仁或不义时,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加到自己身上,"我要忏悔,我承担一切。"这样不行,自反,不是如此简单。«道德经»曰: 反者,道之动。反,从现象反到本源。«中庸»讲: 率性之谓道,道的动是率性,率性就是反,通过这个现象返回到本性本源处,当遇到别人对你的恨意时,从自己的仁和义方面自反自己哪些方面是不足的,去观因缘,清静心观整个的前因后果,就不会有委屈和抱怨自己承担多与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别人帮你反,是别人的自性帮你反,而自以清静心观前因后果,叫"自反"。自反时仁与礼归正。
五."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自我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有礼的,那粗暴无理的还是这样,君子一定又自我反省,我一定不忠。自我反省后认为自己是忠心耿耿的,那粗暴无理的还是这样。君子就说: 这是个狂妄的人罢了。既是这样,他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还有什么可责备呢?
当能自反时,内心回归忠正。如果不知道自反自省,不知道孝悌忠信,不知道礼义廉耻,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确定方向、坚定信心,君子以仁礼存心,循着仁义才能入孔孟之道。仁礼存心,即使有妄心妄念生出,也能消化,慢慢体悟因缘,体悟因果,化现出来的都是仁和礼。如果遇到是别人的问题,就要自反,如果守不住仁礼,暴跳如雷,如禽兽一般,就要想起孟子说的"与禽兽奚择哉?" ,遇到问题时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养勇,养浩然之气。一步步,仁礼守住,当别人对自己恨逆,就看自己的内心是否不动心,内心会不会有被伤害,被侵犯的心。强者是不会被伤害的,因为强者没有被伤害的概念,无论如何也伤害不到他。而弱者,别人瞪他一眼,别人在忙时疏忽了,没有跟他打招呼他就计较抱怨,其实是他的内心弱到了极点,而且还不自知。
六.关键是自反,就和道率性,和禽兽有别。自反,内在仁礼放内心之后进一步养自己内心的浩然之气,把君子支撑起来,由繁入胜。曾国藩的座右铭: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是提醒自己要记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在曾国藩眼里,没有收获就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
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孟子•告子上十六章节),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可真是糊涂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失去了。所谓"天赐"只是一种比拟性的说法,天爵实际上是精神的爵位,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人爵则是偏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经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佛家常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短短八字,有修行的法则,处事的道理,更有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偌大哲理。凡事有因有果,做事无愧于心,种下的因已经注定将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所以不必刻意试图改变结果,我们必须在因上努力,只要因缘具足,结果自然就会出现。这也是努力之后才有的豁达。
俢
董卿的«朗读者»"遇见"说: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 ;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 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有些时候,没有遇见的交流,也会有事理存在,也会让人思索,也许这就是世间事。作为一个世间人,愿感恩与我同在,愿感悟与我如影随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