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另一条纪事:
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
意思是说,秦王政21年,大将王翦因病免职,告老还乡。
新郑之乱、韩王安之死、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三个事件,都发生在秦王政21年。王翦此事是否也和其有关联。
关于此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王翦,内史频阳人,秦军名将。秦王政时代,王翦统领秦军征讨六国,立下赫赫战功。王翦一家三代为将,儿子王贲、孙子王离先后也都是秦军名将。
秦王政20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事情失败后,嬴政命令秦军进攻燕国,大破燕军,统帅就是王翦。此次行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秦军攻克了燕国首都蓟城。
在这场战争中,王翦的部下李信脱颖而出,他带领部队击杀太子丹,并将太子丹的首级呈送给秦王嬴政,大得嬴政的赏识。
进攻燕国的行动结束后,秦国开始筹划新的军事计划。当时,韩国已经被攻灭,赵国邯郸也已经被攻占,如今燕国首都也被攻占,秦军的下一个目标,锁定在楚国。但是围绕进攻楚国,秦国朝廷出现了意见分歧。
秦王嬴政以为,楚国不堪一击,可以轻取。因为嬴政做出这个判断,有他的根据。在王翦进攻燕国时,王翦的儿子王贲统领另一支秦军,对楚国作试探攻击,结果胜利而归。
在朝廷会议上,嬴政意欲一举灭楚统一天下。嬴政特意问李信,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李信年轻气盛,回答秦王,只要二十万。嬴政又问王翦,需要多少军队?王翦慎重考虑后,回答秦王,非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人,对于当时秦国来说,就是全国所能够动员的军队的总数。嬴政当即嘲笑王翦说:“王将军年纪大了,怎么变得如此胆怯!”
嬴政,当时34岁,正是万事得意的时候。最终廷议的结果是嬴政任命李信为大将,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而王翦则被免职出京,强制退休。这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史官特地在秦王政21年的大事中记录这件事情。
关于此次讨论,昌平君当时是右丞相,但史书上有关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和意见完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不可思议。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楚国是他的祖国,当时在位的楚王负刍是他的庶兄弟,以情理论,在祖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在亲族即将断绝的时候,他一定会有想法和意见、苦恼和痛苦。
身为秦国丞相的楚国公子昌平君,在秦军即将攻灭楚国的时候,他的处境一定是非常微妙的。
在这种背景下,考虑到昌平君与王翦同时被贬斥出京,也考虑到他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随,可以推想出,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昌平君与嬴政意见不和,结果遭遇与王翦的命运,被免职迁徙到郢陈去了。
在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件事上,秦王嬴政一方面,借新郑反叛和韩王安之死的事件,利用昌平君的特殊身份让他去处置;另一方面,也趁机将他从政权中枢排除出去——为任命李信为大将灭楚清除障碍,也排斥老臣的掣肘,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年轻化的政府班子。
02
昌平君来到郢陈,在秦王政21年。22年,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23年,他再一次出现了,《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如下: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荆,就是楚,因为嬴政的父亲字为子楚,避讳所致,称楚为荆。项燕,项羽的祖父,楚军的大将。淮南,当作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意思是说,秦王政23年,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北地区反抗秦国。
由此看来,昌平君来到郢陈之后,反叛了秦国,在淮北地区被拥立为楚王。
昌平君在21年来到郢陈,23年被拥立为楚王,但是22年,是空白。然而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李信统率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这件事情,史书的记载有隐瞒真相的嫌疑。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王政22年,只有一条记载:
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这条记载是说,秦王政22年,王贲进攻魏国,引黄河水冲灌魏国首都大梁,大梁城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秦军收取魏国的所有国土。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太史公根据秦国史书《秦记》编写,来源于秦国史官的正式纪事,是官方记录,没有记录李信攻楚失败的事情。原因在于秦国史官在《秦记》中隐瞒了这件事情,秦国政府也没有将这件事情通报各地方,所以太史公不了解此事为正常。
想来,秦国的史官和历代的史官一样,对于当代的事情,持有一种维护当朝声誉的立场,出于种种现实利害的考虑,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攻灭魏国,大书特书,龙颜大悦。对于秦军失败,严加保密,轻描淡写。理由当然是为了不影响士气,不要有损国家的光辉形象,要多从正面引导。这种做法,是历代集权政府的惯技,美其名曰保密,其实就是封锁消息。
不过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叙述王翦被罢免后,秦王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统领二十万秦军分两路进攻楚国(史记将蒙武误写为蒙恬)。李信军攻击郢陈南部,蒙武军攻击郢陈东南部,楚军大败。
然而,这个时候李信军没有乘胜东进,按照预定计划攻取楚国首都寿春,而是回师掉过头攻击秦国领土内的郢陈。也就是这个时候,一支楚军出现在李信军身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大破李信军,李信部下七名主要将领被杀死,大败而归。
李信攻楚的失败,是秦国历史上罕见的惨败,在正式记录上是没有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上述叙事,是为了交待王翦隐退又复出的原因是顺便牵连出来的片段。
李信大败的消息不希望被公开,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理由。为什么李信军会攻楚失败?
李信军最初取得了大胜。然而在这个时候,李信突然从前线撤军,回头来攻击秦国的郢陈。看来这个时候,郢陈地区发生了意外的事情。那么究竟有什么不测事件呢?
先考虑一个问题,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昌平君在哪里?昌平君在秦王政21年来到郢陈,23年来到淮北地区,22年在李信军攻击楚国的时候,他应该正在郢陈。22年昌平君在郢陈干什么?
起兵反秦。
根据田余庆先生的研究,秦王政22年,当李信和蒙武统领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得攻楚的秦军陷于腹背受敌。于是,李信军只能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由此看来,在秦王政22年的记事中,至少隐瞒了两件大事:一是昌平君起兵反秦,另一个是李信军大败而归。
03
李信军大败,秦王嬴政大为震怒,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王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详细的记载。
二人见面时,嬴政屈尊陈谢说:“寡人当初不用将军,如今李信败战辱没秦军。眼下楚军日益西进,逼近秦国,将军虽然有病在身,也不至于袖手旁观,置寡人于孤立无助的苦境吧。”王翦推辞说:“老臣疲病昏乱,如此重任,望大王另外选用良将。”嬴政打断王翦的话,用毫无商量的语气说:“话到此为止,不用再多说了!”
王翦是了解嬴政的。他知道,嬴政为人,实用而冷酷,你必须服从,一旦你不识抬举,抗拒他的意愿,他会毫不留情地处置你。
王翦深知,秦王任用李信,李信大败而归,昌平君反秦为楚,这两件事使秦王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如今亲自前来,秦王如此行动的后面,有无言的明白表露: 我身为王上,已经登门陈谢请求,身为臣下的你,难道还敢不从?
也许这时,王翦感到此时的自己,宛若当年的白起,此时的秦王,宛若当年的秦昭王。军功累累的白起,在进攻赵国的问题上与秦昭王意见不合,被贬斥回家。秦军失败,昭王请白起再次出任秦军大将,白起因病拒绝。秦昭王恼羞成怒,剥夺白起的一切官职爵位,迫使他自杀身亡。
王翦不敢再推辞,他说:“如果非要用臣下,臣下还是原来的意见,非用六十万军队不可。”嬴政当即回答道:“听王将军您的。”于是嬴政任命王翦为秦军大将,统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
王翦离开咸阳,秦王嬴政亲自送行,一直送到咸阳东郊的灞上,可谓期待殷切,恩宠荣耀之极。君臣分别之际,王翦出人意料地开口,向秦王嬴政提出了请求。王翦请求秦王恩赏些田宅给自己,都是咸阳一带的良田美宅,务必请秦王现在就恩准。嬴政一门心思在挽回败局,攻灭楚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事,他有些不屑地对王翦说:“王将军,钱财的事情请不必多虑。”秦王的意思是说,胜利以后,一切应有尽有,哪里还需要你来开口。
王翦固执而不识相,他一再请求说:“臣下为大王领军作战,多有功劳,却至今得不到列侯的封赏,如今借大王一心使用臣下的机会,及时地为子孙儿女们请求些田宅,作为家业,也不算过分嘛。”嬴政大笑出声,只有当即恩准了王翦的所有请求。
王翦这才高高兴兴上车出发。抵达函谷关后,王翦又派遣使者前往咸阳面见秦王,感谢恩赏,同时又有新的田宅请求。据说王翦派出去的使者,共有五批之多。亲信部下实在看不下去了,劝谏王翦说:“将军请田求宅的事情,怕也有点过分了吧。”王翦这才吐露真话说:“哪里是你们想的那样简单。秦王表面粗犷大量,内心多疑而不信任人。如今秦国将全部军队交给我,如果我不多为儿孙请求田宅以表明心迹的话,岂不是会让秦王一心怀疑我吗?”王翦毕竟是在秦王身边多年的老臣,对于秦王的心思和个性,揣摸得透彻,他对于秦王的猜忌,自有老到的应对。
王翦的行事,更有超出个别事件的道理,这就是说,在集权专制国家,不管什么人,一旦具备了颠覆现状的可能条件,就必然要面临被怀疑的境地。这种事情,古今中外皆然。
明白了王翦的用心,也就明白了嬴政的担心。将全国军队交由一人指挥,是任何君王都放心不下的事情,军队倒戈导致王位更替的事情,历史上屡见不鲜。况且,对嬴政来说,由于用人不当,二十万秦军惨败;如今,昌平君反叛,不得不请王翦重新出山,万一稍有不测,不堪设想的后果不仅关系到自己王位的安危,更关系到秦国国运的兴亡。当时的情况下,秦王嬴政的处境,不可不谓艰难险恶;他重新起用王翦,是冒着绝大的政治风险做出的重大决断。
由于王翦老到周全的应对,嬴政对王翦个人的戒备,一时和缓下来。不过,形势比人强,意外不可不防。王翦复出后,六十万秦军如何行动,在何处集结,首先攻击何处,与哪部分楚军交战,都没有具体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一句话, 王翦军出动以后,
取陈以南至平舆。
陈就是郢陈;平舆,是郢陈南部的平舆县。前一年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攻楚,就是由郢陈出发,攻取平舆后突然。王翦攻楚,走了与李信军完全相同的路线,由郢陈出发,攻取平舆,再东进攻取楚首都寿春。
然而由于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导致李信军大败。李信军败后,郢陈及其附近地区被楚军占领,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西进,进攻秦国。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反击攻楚,郢陈是首先必须攻克的地区;昌平君所统领的叛军,是必须首先打击的对象。
史书中对于王翦军出动以后,郢陈地区秦楚两军的动向,昌平君与王翦这两位旧日同僚之间的直接对阵,都没有记载。当时当地,秦楚两国以郢陈为冲突焦点的郢陈攻防战,也是没有记载。
04
秦王政22年,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攻楚的李信军被迫撤回,在郢陈大败,胜利的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攻秦,迫使嬴政亲自到频阳请求王翦复出。这个时候的郢陈地区,控制在以昌平君为首的楚军手中。
23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王翦进攻楚国的路线,大体与李信军相同,由郢陈南下东进,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从而,王翦军出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攻打郢陈,平定以昌平君为首的反秦叛乱。
对郢陈的战事,激烈而长久,直到24年三四月,郢陈才被秦军攻克。而长久坚守郢陈、抗拒秦军的叛军,应当就是昌平君所统领的楚军。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绝非摧枯拉朽,如同风扫落叶,而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特别是秦灭楚国的战争,不但反复曲折,而且与秦国国内的政局有深沉的牵连。
秦王政23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他吸取李信军失败的教训,谨慎作战,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王翦首先逐一收复失地,安定郢陈西部后,他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同时他统领秦军主力南下,进攻郢陈南部的平舆。围攻郢陈的秦军,苦战久攻不下。进攻平舆的秦军主力,大破楚军,乘胜东进,深入楚国境内,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
这个时候,秦王嬴政亲自来到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一句话六个字:
秦王游至郢陈。
至于为什么来,来后做什么,以后的去向都没有交代。只能推测他在咸阳待不住了,实在是放心不下。他放心不下前线的军事形势,他放心不下手握军权的大将王翦,他也放心不下反秦为楚的表叔昌平君,所以他要亲自来监军。
这时坚守郢陈的昌平君,得到楚国国内不利的消息,他撤出郢陈,东去退回到楚国境内。在得到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的确切消息之后,他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秦王政二十三年,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淮南,当为淮北,淮河之北。昌平君退出郢陈后,来到淮北地区。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的紧急情况下,他继承了楚国的王位,在大将项燕的辅佐下,领导楚国军民继续抗击秦军,保卫祖国,成为最后一代楚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伴随楚国的命运,接近尾声。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记·秦始皇本纪》 有如下记载:
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这条记载说,秦王政24年,王翦和蒙武统领秦军攻击楚国,击败楚军,昌平君死去,项燕自杀。项燕兵败自杀,是在淮北的蕲县,也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地方。王翦攻克楚国首都寿春以后,主力移师北上。楚王熊启(昌平君)与项燕退守淮北,在蕲县与王翦军决战。决战的结果,楚军战败,楚王熊启战死,大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战国时代的历史,即将结束。
14年后的秦二世元年七月,楚国戍卒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楚国复国。其后不久,战国六国纷纷复活,后战国时代到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假称楚国大将项燕和秦国公子扶苏还在人世,起义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发动的。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抗秦殉国的楚军大将。陈胜吴广起义,在反秦复楚的大义名分之下奉这样两位人物作为精神领袖,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只要联想到活跃于秦楚之间的昌平君,不可思议的历史中或许就会浮现出可以思议的线索。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他被拥立为最后一代楚王,与项燕一起战死;昌平君又是秦始皇的表叔,秦国的王室贵胄,他与扶苏之间不会没有关系。由此,可以进一步联想到,昌平君会不会是将扶苏和项燕连接起来的关键人物?昌平君究竟是扶苏的什么人呢?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