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人物
秦始皇的表叔是谁?(2)

秦始皇的表叔是谁?(2)

作者: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16:47 被阅读5次

01

昌平君何时进入秦国政坛,史书失载。注意是“失载”,本来历史上有其事,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面对失载,有的史家慎重其事,沉默不语,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宁信其无。

秦王政九年,昌平君突然出现在秦国政坛的中枢。为了推测昌平君的一些生平,我们以秦王政九年为中心,往前逆推,选定几个重要时点,深入考察这几个时点上,昌平君的情况如何,与当时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间,可能会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时点:秦昭王35年、楚顷襄王27年(公元前272年)

楚太子熊元到秦国做人质,娶妻生下昌平君。昌平君出生时间以这一年为底线,大致在下一年,秦昭王36年。

当时,秦始皇父亲子异大概11岁,昌平君与子异之间的年龄,相差在10岁左右。

第二个时点:秦昭王42年、楚顷襄王34年(公元前265年)

此年,昌平君7岁,生活在咸阳;子异17岁,离开咸阳到邯郸去做质子。

昌平君的母亲是秦昭王的女儿,昌平君是子异的表弟,他们家庭间的交往,在咸阳可能有7年。

第三个时点:秦昭王45年、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

前一年,熊元亡归楚国,该年即位。昌平君大概10岁,留在秦国。子异20岁,在邯郸做质子,认识吕不韦,开始投靠华阳夫人计划。

第四个时点:秦昭王50年、楚考烈王6年(公元前257年)

子异与吕不韦从邯郸脱逃,回到咸阳,穿楚服见华阳夫人,正式成为王太子继承人。子异25岁,昌平君约15岁。

子异已经成为华阳夫人养子,与楚系外戚结成政治联盟,他与昌平君之间有了直接来往。此时嬴政3岁,与赵姬留在了邯郸。

第五个时点:秦昭王56年,楚考烈王12年(公元前251年)

嬴政与赵姬回到咸阳。当时子异31岁,昌平君21岁,嬴政9岁。这一年,昌平君与表侄嬴政有了交往。

第六个时点:秦庄襄王元年,楚考烈王14年(公元前249年)

子异即位,为庄襄王。其时子异33岁,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同时华阳夫人被尊为太后,楚系外戚再次掌控秦国政权。

23岁的昌平君,既是华阳太后的侄子,又是秦王的表弟,他在这个时候进入政坛,可能性最大。

第七个时点:秦王政元年、楚考烈王17年(公元前246年)

嬴政即位,14岁,委政于太后与大臣。太后共有三位,赵姬、夏太后、华阳太后。三位太后中,权势最为强大的是华阳太后。

此时大臣中,吕不韦被尊为仲父,继续出任相国。昌平君26岁,是嬴政的表叔、先帝的臣下、太后的至亲,委政于他,不难想象。

第八个时点:秦王政9年、楚考烈王25年(公元前238年)

秦王嬴政22岁,冠礼亲政。嫪毐之乱暴发,34岁的辅政大臣昌平君与相国吕不韦和昌文君一道受命,领军平叛,成为拥立秦王的第一功臣。

02

嫪毐之乱发生,秦王下达“攻毐令”,领兵平叛。

这道命令,是秦王命令的缩写,接受命令的三位大臣,第一位是相国吕不韦,第二位是昌平君,第三位是昌文君。后两者接受命令时,是什么官职,史书中没有记载。

昌平君是秦始皇表叔,辅政大臣之一,他在接受命令时排名第二,地位仅次于相国。以秦国官职而论,大臣中地位仅次于丞相的是,应当是相当于副丞相的御史大夫。

所以从地位排名上考虑,可以作出一个合理的推测,当时昌平君的官职,有可能是御史大夫。

为什么这么说?当时秦国法律制度相当严密而完整。诏令下达,自有制度化的程序。诏书的发令方,是王或者皇帝;诏书的接受方,第一位是丞相,其次是御史大夫。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当年,曾经下达了著名的“议帝号诏”。这道诏令的下达,就是经由丞相和御史大夫的程序。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秦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王曰:“……号曰皇帝。他如议。

大意是说,秦王统一天下后,诏令丞相、御史大夫,希望议定帝号。经过慎重讨论以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代表群臣回复秦王,建议采用“泰皇”的称号,最后由嬴政改定为“皇帝”。

秦始皇的诏书,下达的对象是“丞相、御史”。当时丞相有两位,是隗状和王绾,由回答来看是王绾。御史,是御史大夫的略写,当时御史大夫是冯劫,也是受令的大臣。诏令由秦王下达丞相、御史大夫的程序,井然有序,清楚明了。

由此推论,嫪毐之乱暴发时,秦王诏令的下达也应当走同样程序。按照这个程序,在吕不韦后面接受诏令的大臣,有可能是御史大夫。

可以看出,由于昌平君的特殊身份,一直居于秦国政坛主流之中。他一面是华阳太后的亲属,楚系外戚集团的重要人物,另一面又是子异和嬴政的至亲,与他们都有多年交往,在政治利益都完全一致。

可以合理地推断,昌平君在23岁时,伴随子异开始登上政坛。26岁,嬴政年幼即位而跻身于辅政大臣之列。34岁时,以御史大夫官职受命领军平定叛乱,拥立嬴政顺利亲政,声望达到顶峰。

吕不韦免相,在秦王政10年。嫪毐之乱平定后,吕不韦被牵连罢免丞相。国家不可一日无相,这个时候,昌平君35岁,是先帝时代留下的辅政大臣,官职仅次于相国的御史大夫,又是秦王的表叔,华阳太后的侄子,平定嫪毐之乱的第一功臣,由他来接任丞相,应当顺理成章。

昌平君出任丞相,《史记索隐》为我们提供直接证据。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攻毐令”条下说:

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

这条史料明确告诉我们,昌平君当过丞相。什么时候当丞相,不可知。根据分析,大体可以推定,昌平君出任秦国丞相,在秦王政10年,接替吕不韦,成为辅佐秦王嬴政的第二位丞相。

03

昌平君的前半生已经大致清楚了。然而,对于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仍然不知道他的名字。

幸运的是一件残破的铜戈有可能可以给我们揭示这个秘密。这件82年发现的铜戈,上面有三行铭文:

十七年,丞相启、状

造,郃阳

嘉,丞兼,库(月隼),工邪

专家们鉴定这是一件典型的秦国兵器。对于铜戈上的文字,专家也做出了相当确切的释读。

首先是“十七年”,这是标记产品生产年的数字。古代各国,多以国王在位的年数纪年,十七年,是该铜戈制造时在位的王。它告诉我们,该铜戈铸造于某位秦王在位的十七年,至于是哪位秦王,有待考证。

“丞相”,秦国的首席大臣,是监督该兵器制造的最高责任者。“启”和“状”,人名,某秦王十七年制造铜戈时,两位出任丞相的人的名字。

“造”,制造。“郃阳”,铜戈的制造地,当时属于秦国首都内史地区,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南。

“嘉”,负责铸造该兵器的工师的名字。

“丞兼”,丞,副工师;兼,副工师 的名字。

“库月隼”,库,保管该武器的仓库;月隼,该仓库负责人的名字。

“工邪”,工,铸造该铜戈的工匠;邪,工匠的名字。

以这件铜戈为例,大体可以看出秦国武器制造的流程制度,相当完善,都要在产品上实名记录相关责任人,古代称为“勒名工官”。现代人常常过于低估古人的智慧,这种制度不比我们的产品监管制度差,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04

专家们将这件新发现的铜戈,与已经肯定是秦代文物的众多铜戈比较,推断出这件铜戈也是秦代的。

确定秦代以后,必须确定这件铜戈究竟属于六百年秦代历史中的哪一段,三十六代秦国国君中的哪一代?

首先来看铜戈上的“丞相”两个字。丞相,官名,相当于今天的总理。丞相是秦国的官名,最初设置丞相,是在秦武王2年。秦武王是秦国30代王,秦武王2年,相当于公元前309年,这一年以前,秦国没有丞相。由此可以断定,这件铜戈,是秦武王二年以后的产品,启和状两位人物,是在秦武王二年以后出任丞相的。

由此确定了这件铜戈的时间的上限。秦国灭亡于公元前206年,这一年,末代秦王嬴婴率百官投降刘邦,秦国历史终结。毫无疑问,这件铜戈的时间下限是秦国灭亡的这一年。

时间范围就是从秦武王二年的公元前309年到秦王嬴婴投降的公元前206年,一共103年,期间共7位秦王。

有了这张表后,就知道了是哪一个秦王了。请注意“在位年数”。

铜戈上的前三个字是“十七年”,也就是说秦王在位的年数应当在17年以上,在上表中在位超过17年的,只有两位,秦昭王和秦始皇。

这件铜戈,只能是秦昭王时代或者是秦始皇时代的产品,启和状也只能是这两位王的丞相,终于逐次逼近了目标。

秦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56年。秦昭王17年时,出任相国的是穰侯魏冉。这位魏冉,大名鼎鼎,宣太后的异父弟弟,秦昭王的舅舅,长期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的中心人物。太史公专门在《史记》中为其立传。魏冉功高震主,非议也不少,与昌平君极为类似。

在秦国历史上,相国只有一人,丞相或者一人,或者由二人承担,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没有同时置相国又有左右丞相的事例。从而,启和状这两位人物,不应当在魏冉为相国的时候出任丞相,他们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人,这件铜戈也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产品。

排除了秦昭王17年的可能性后,这件铜戈的制造年就只能是秦王政17年,启和状应当是秦王政17年出任丞相的两位人物。

05

秦王嬴政即位后,第一位出任丞相的是吕不韦。吕不韦从秦王政元年被尊为相国,又担任丞相职务长达十年之久。秦王政10年,吕不韦被免相。此后,谁接替他出任丞相,没有记载,出现了16年的空白。

到了秦始皇26年,秦统一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国丞相的名字才再一次出现在出土文物上。此文物叫做“始皇诏铜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上面刻有铭文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可以看到“诏丞相状、绾”,是说皇帝诏令丞相状和丞相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和不清楚的都要统一和明确。

这个诏书上的丞相状,是隗状,丞相绾,是王绾。他们的名字是见于史书的。秦始皇28年,第二次巡游天下,曾经在琅琊山刻石颂扬其统一天下功绩,随行大臣名字都被刻上去了,丞相隗状排名在前,当时是右丞相,丞相王绾排名在后,当时是左丞相。

到这里,“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上面的丞相状,我们可以说就是隗状。隗状在秦王政17年已经担任着丞相,因为排名在丞相启以后,当时是左丞相。到秦始皇26年,已经排名在前,担任右丞相,直到28年还在任上。他担任丞相的时间,至少在十一年以上了。

隗状的情况清楚后,将在秦始皇在位期间担任过丞相(包括相国)的人排列如下:

在始皇帝在位的三十七年间,出任丞相的至少七人,分别是吕不韦、昌平君、启、隗状、王绾、冯去疾和李斯。五位史书上有记载,有名有姓。

昌平君,是根据《史记索引》补上去的。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儿子,应当熊姓,不知道名。丞相启,是根据铜戈的铭文补上去的,不知道姓。

昌平君在秦王政10年开始出任丞相,秦王政17年启在丞相任上,这两个人有什么关系?

06

我们再把相关情况重新梳理成另一张表。

在秦始皇时代,丞相的任期都比较长,说明了当时政治稳定,君臣关系和谐,吏治有连续性,这是以前视而不见的地方,原因就出在历代对秦和秦始皇的偏见。

昌平君于秦王政10年接替吕不韦出任丞相,任期到何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由秦始皇时代吏治稳定、丞相久任的通例来看,他的任期也应该比较长。

《史记索隐》中说:

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

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在秦王政21年。由此看来,昌平君长期在咸阳辅佐秦王,他担任丞相的职务,应当一直到被迁徙到郢陈以前。也就是昌平君从秦王政10年出任丞相到秦王政21年被免相出京,一共做了十一年丞相。

如果这个推测无误,那么秦王政17年,昌平君正在丞相任上,所以丞相启,无疑就是昌平君,他的姓名,应当是熊启。

昌平君,这位秦国历史上神秘人物的人生,终于完整了。列表如下:

到了秦王政21年,昌平君已经46岁,他以秦王表叔、平叛功臣的身份出任丞相十一年之久,辅佐秦王统一天下,先后攻灭韩国(17年)、赵国(19年)和燕国(21年),可谓功高位重,权倾一时。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被秦王嬴政免相出京,迁徙到秦楚交界的楚国旧都郢陈去。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欢迎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始皇的表叔是谁?(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dc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