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莫不说恍恍惚惚的人生如白驹过隙,童年更是如此,可贵的是林海音为留存这段记忆选择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读《城南旧事》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想必童年在每个作家,每个人心目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原也是因为童年的影响是幽远深长的。
林海音写作的初衷:“我是多么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心理学上说,人的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通过重组构成的,作者以英子的视角,记录了五个小故事,以及陪伴她成长的、又一个个离她远去的那些亲人、玩伴和朋友。
一幅幅童年的画面在作者平实的记录中铺展开来,很平淡普通,那些邻里之间的关心与帮助,小伙伴之间的嬉笑吵闹,朋友之间的互助,小孩子的童真美好,全都很普通,但又活生生得像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场景,童年的时光感觉是那么无聊而漫长,睡觉、吃饭、闲聊、玩耍,仿佛我们一辈子都过不完。一个蚂蚁可以看上一整天,一个冰棍可以吃上整个夏天。
这样一部安静回忆的小说,它不是一个个故事,而是小英子成长的见证,惠安馆里,英子发现秀贞失散多年的女儿就是玩伴小桂子,并帮助她们相认逃跑。搬家进入学校后,遇到了为供养弟弟念书做了小偷的陌生朋友,并约定一起去看海。
还有寄住在英子家的兰姨娘,在英子的撮合下和德先一起去了远方。驴打滚儿里的宋妈,从小照顾他们,失去了一双儿女后,骑着驴离开了英子和她的弟弟妹妹。每个生命里的人都随着时间离开,每个离开的人都告诉英子:你已经长大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和我们多么的相似,我们儿时做过的傻事随着一去不返的童年也不会再去做,也许这就是成长,我们不断认识各种人,告别各种人,然后独自前行。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当我再回到小学来看你们的时候,老师啊,你可一定要把我当个孩子啊”,读起来总会哽咽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那些童年让人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或喜或悲,或哭或笑,都刻在生命的旧时光里,偶尔回忆起来,喜怒哀乐万般滋味在心头。
小说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去讲述成人世界,带着一点自传的的味道,不矫情,不造作,也不失真。我们从英子这个观察者的角度,感知到了童年的趣味,也看到了许多社会的不公,但也没有到达需要对社会进行控诉的地步,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角度去描绘她所观察到的世界。
小时候看英子,只觉得童年有趣,不识愁滋味。现在再读心里不免惆怅,悲戚,不谙世事的英子深深思索这个离别悲痛的世界却又不得其解,那个人们口中的疯女人,妞儿,兰姨娘,小偷儿,英子家的佣人,天惠的母亲……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有不幸的,可他们却又能从狭缝中感知到那一丝丝来之不易的幸福,会有内心的自我慰藉,这种悲恸中的积极是作者想告知读者的。小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美妙的童年及对那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其中又属那对逝去日子的感慨最能引发读者共鸣。
每个人总归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城南旧事”,它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如烟花那般璀璨过,可它就这样不偏不倚的在时间的年轮里碾过一道又一道深深浅浅的印记,让我们记得长大的代价。
英子的视角是纯净的,她分不出海跟天,就好比她不懂什么是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当她终于能分清的时候,爸爸走了,石榴花落了,英子也长大了,这般“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无力感,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我们总会记得一些事,记得一些人,但终归这些事,这些人,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怀念,也让我们忘记。属于每个人的旧事,属于每个人的“城南故里”,更是属于每个人如水一样平静的生活,被偶尔掉下来的石头,荡起层层涟漪,而成长就是一个漪涟荡起另外一个漪涟的过程。
《城南旧事》里的旧人旧物是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
容易阅读的短篇,轻松温暖的氛围里记叙那些悲苦的小人物,好像有点《四世同堂》的感觉,都是写的北京,在英子的视角里关照这些不幸,也是在英子的视角里才读出了他们拥有的短暂幸福,都是些单纯干净的人物,连使坏也自然的实在。
有人说上海是属于张爱玲的,北京是属于老舍的。读过很多作家笔下的北京,老舍、史铁生、郁达夫等,其实北京还留了一部分给林海音,用南方女子的语气,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北平,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若要解读成一场又一场离别,那你应该相应地还读出些适应,有些东西没有办法改变时,只有适应和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