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当我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机时,便有幸结识齐帆齐。说是有幸,其实是被动地受入侵,作为网络大咖的她,到处都有她的文章,不想认识都不行。
一周后,纯粹是出于好奇,我加入她的第五期写作班。我就是想看看,这伙网络人究竟在整什么新奇。
在这个班上,我第一次接触到“自媒体”这个术语。还见识了自媒体文章标题的讲究,可以写长,写成内容简介也无妨,只要像钩子一样钩住读者的眼球就行,但不能搞成“标题党”。算是小有收获。
不久,写作班扩展为大型社群,并决定在霸都合肥举办开营仪式。社群有四五百人,开营仪式只能选部分代表参加。齐帆齐老师邀请了我。她怕我不来,开导我说,巢湖离合肥很近,来回很方便,就一天时间,不误事的。
我哪要她动员呀。我入伙的目的,不是来学写作,在此之前我在纸媒上写作,各种文体都有,进网络就是来窥探奥秘,权作一次生活体验。现在有这个直接面对的场合,岂能错失良机。第二天早上天下大雨,我义无反顾地冒雨前行。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网络上的文友比现实中的同学还要亲切,一见面激情澎湃,有几位美女还直接扑上来给我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弄得我连连感叹——美女生猛!
群主齐帆齐倒是与众不同,说话羞羞怯怯,照个相都忸忸怩怩。
也许是群主为女性,来的人中“半边天”几近整个天,且美女如云。我年龄比她们都大一大截,可能是“隔代亲”吧,美女们都喜欢拉着我照合影。有时刚摆拍还没站稳,边上又凑过一位,后边还有人喊“等等我——”,于是,瞬间手挽手排了一串(见下图)。
当然,我也得回馈她们。当晚回家后,我立即赶写一篇《佳人有约,缘在写作》,记录了美女们在开营仪式上的莺声燕语。
从聚会到写文,我始终热血沸腾。直到现在,每当回忆起霸都之行,就仿佛又年轻了几岁。
这都是齐帆齐带来的福利。
美人伴我那篇《佳人有约,缘在写作》,发到群里后立即引来一片喝彩。便有人发难:“这是佳人篇,下一个就是才子篇吧。”
我吃了一惊!参加开营仪式的30多人中,男同胞包括我在内只有8位,势单力薄,我根本就没打算写他们。现在美人所托,只得勉为之。
第二天,一篇《才子风流,光照庐州》(庐州即合肥),把包括蒋坤元、周卫英在内的六名男士,都素描一番(另一位是简书签约人,不便露面)。发到群里后,又是一片欢呼。
自此,我的文章热度大增,每篇都有不少点赞和热评。这和我过去写文章大不相同,那时为纸媒写文章,在200字一页的稿纸上“爬格子”,孤灯苦影,无人喝彩,就连编辑也是冷言冷语。现在不同了,写作就像运动员上场比赛,边上有一群人为你呐喊助威,能不斗志昂扬吗。
要命的是,停不下来,停一两天就有人催更。
此时的我,就像火牛阵中的一条牛,拴在尾巴上的炮竹噼哩啪啦爆响,逼着你勇往直前,横冲直撞。
虽然疲于奔命,却很开心,因为你一直在享受赞美。舞台上的演员在掌声中会越演越有劲,写作也是。
我的这个经历,再次印证了那句网络臻言:“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是齐帆齐让我成为这“一群人”中的一员。
这一走,四年多了还停不下来。
相聚合肥写着写着,自己经历的感兴趣的事,都写得差不多了,渐有江郎才尽之感。又不愿拿鸡毛蒜皮去应付,怎么办呢?
浏览简书,发现有人在写长篇连载,这倒是个打持久战的好办法。于是选了个自己稍微熟悉的领域——现代革命史,开始写长篇小说《皖江联络队》。
过去看别人的长篇小说,都羡慕的不行,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要插一脚。但毕竟是逼上梁山,底气不足,心中总是耽耽惑惑。
就在这时,我看到齐帆齐老师在我文章后面的一句评论:“哇!看着像《平原游击队》那啥的。好看。”
这句话,在齐老师那里,可能就是随口一说。但在我这里,却是天籁之音。平原游击队,那可是李向阳队伍,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我的作品能和它沾光,哪怕就是一丁点儿,也是无上的荣光。
巨大的鼓舞,超强的动力,促使我把这部12万字的作品一气呵成,完美收官。
但是接下来出了问题,叫人丧气不已。
一般写长篇连载的,都是奔着出书而来。我开始写《皖江联络队》时,简书里已有不少人出了书。那时有个统一渠道,就是版君,他手中掌握着丰富的出版资源,书稿只要得到他的认可,出版就顺畅了,好像也没有书号费之说。可就在我的小说即将完工时,简书引入区块链,进行改制,由积分制改为钻贝制。版君好像对这种改制很不满,拂袖而去,脱离简书。
版君走了,把简书的出版渠道也带走了。我的出书梦也就碎了。
怏怏不乐中,我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我的老师齐帆齐。
老师很镇定,回答我五个字:“把书稿给我。”
难道老师也有门路?虽然心中疑惑,我还是按要求把书稿发给了齐老师。
大约一周以后,齐老师又牵线搭桥,让我和某出版公司的程编辑建立微信联系。程编显然已经审阅了我的书稿,很快就给我寄来了出版合同文本,双方签字后生效。
不久,程编微信通知我,《皖江联络队》的电子书,已在掌阅正式上架,并把刚出版的电子书一并发了过来。
这就是我的书?打开掌阅,一页页地看,似乎还能听到翻书的沙沙声。捧着手机,就像捧着个刚出生的孩子,几多小心,几多惊喜。
我把我的电子书,发给亲戚,发给朋友,发给同学,发给所有我所熟悉的人,享受着他们的惊讶和祝贺。
同学中也有人说,你怎么还在写书呀,有啥意思?我知道,他这是在忌妒,哈哈,就让这忌妒的魔鬼给他留下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吧。
齐帆齐在苏州甪直按照合同规定,乙方在得到我所授予的版权后,可以出电子书,纸质书,还可以改编影视剧,以及其它一切形式的向海内外推广。
一段时间后,我看着没什么动静了,就问齐帆齐老师:《皖江联络队》会不会出纸质书呀?
她回答:其实纸质书就是一种情怀,从影响力看,电子书由于依托网络平台,比纸质书的影响更大更广。前景怎么样,关键还是要看书的质量。
意思我是听明白了,后续发展还是要作品说话,着急也没用。既如此,那就等㗑。
这一等,就是两三年。
就在我把这事已忘得差不多的时候,齐老师日前给我发来一则微信:“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皖江联络队》,在我推荐的几十本电子书中,卖得最好,有大几千收入。”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消息,也使我感到很意外——电子书还能卖钱。据我所知,有不少出纸书的人,其实就是花钱赚么喝,书出来了,但本钱(书号费或购书款)都收不回来。电子书没有成本,卖出去都是赚的。
这么一比,还是出电子书划算。齐老师所言不虚。
在齐老师发来好消息后,和上次一样,紧接着程编又来找我。他又给我带来一份合同,内里条款和以前的合同大同小异,只是换了一家公司。程编说,这个合同签过后,我们把以前的账结清。眼下之意,接下来将是一个新的开端。
按齐帆齐老师的话说, 这就是“长尾效应”。
顺便说一下,我的这本书,最终还是出了纸质版。这是又一个故事,些许精彩,恕不赘述。
齐氏三姐妹(左起:齐帆齐、齐梅齐、齐冰齐)从写文到出书,齐帆齐引领我走自媒体之路。
路漫漫,情悠悠。走着走着,我们成了亦师亦友的朋友。
我相信,不仅是我,齐帆齐团队的所有人,都将会和齐帆齐亦师亦友,在自媒体路上扬帆同渡。
这一切,缘于齐帆齐的大格局,大胸怀,有情义,有担当。这是天性,装是装不出来的。
就连她的两个妹妹也说,我们对大姐很依赖,她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都成家了,还是这样。大姐要出国旅游,两个妹妹兴高采烈——要开洋荤了!
这就是齐帆齐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