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天还很早,沉睡的梦中依稀传来厨房里乒呤乓啷的声音,依稀感觉是奶奶已经起床了,是她在厨房里捣鼓。
乒呤乓啷的声音一直都在,我的瞌睡被乒呤乓啷的声音渐渐地驱走,那乒呤乓啷的声音愈发地清晰。
我安静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脑袋清醒着,听着厨房里的声音。
过了一阵,我闻到了烙饼的香味儿,奶奶昨晚上发的面,她一早惦记着要烙饼。
奶奶不自觉地总是想要为家人做这做那,虽然已经年过八十岁了,经常是事情做到一半她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可每每总是下意识中去做已经不能再做的事情。
上一辈子的人大概都是这样吧。他们一生中有过半的日子生活得并不容易,节俭和勤劳,忽略自己,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标签。
我们都干涉过,不要她再为我们做这做那,但是往往都是过不了一天,一切照旧。
那就由着她吧,但是我们时不时提醒她注意安全,叨叨她自己吃好休息好,不要操心我们,做不来的事情不要强求着去做。
奶奶烙的饼,我们并不是很喜欢吃。现在外面吃的东西种类太多了,简单又实惠,根本不需要花功夫在家里这么费事地做。何况我们也这没这样的耐心和时间。
到了差不多的时间,我起床梳洗完,准备出门。看到奶奶一共烙好了5张不大的饼,呵呵,她自己已经窝在沙发上,慌张一阵子,一定是累了。
她反复叨叨着要我带2张饼。其实,广州的春天里,天气很瘟湿,吃这种烙饼很容易上火烂嘴巴。我一边重复着跟她说别再烙饼了,我们吃这种饼也是个负担。何况这饼她自己咬不动,孩子根本不碰,也只得我自己勉强消化掉。
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和一生中积累的见识以及观点,在很多方面并不适合当下,但是他们中间很多人都很难去改变。
所以我时常在想,无论是上一辈子的人,还是任何时代的人,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或多或少,甚至基本上都会养成各自固有的习惯。好的习惯宜人,而不好的固习有的时候的确会让人头疼。
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社会上有所折射,我们应该从他人的反应中意识到自身习惯的合适于不合适吧。
我从而意识到,无论我到了什么样的年龄,我一定得学会去学习,学习自我认知,学习如何让自己能溶于社会,溶于他人。
我做不到的事情,我做出来的事情不被家人和他人认可,我应该要注意避免去做。
老一辈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该借鉴的一定要借鉴,该避免的一定要避免。
每天我上下班出入大院,除了大冷天和不好的天气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些老人们枯枯地散坐在院落里,安静无声地注目着出出进进的人们,心里不免生出些不忍。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这些老人们,多数都能识字会读些书的,他们怎么不去换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写字会不会让他们去改变一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