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三位在本土备受推崇的韩国导演,齐齐进军好莱坞。
朴赞郁、金知云、奉俊昊。
他们各有独特风格,且名声在外,拥趸无数。在韩国本土,甚至有着一呼百应的能量。
但来到好莱坞后,他们却发现这梦工厂,不如想象般美好。
虽说地位不至一落千丈,但对导演来说,最重要的拍板权利,却不在自己手中,而是投资人等说了算。
奉俊昊曾戏说,“我们三个经常聚在一起,边喝酒边看片,比谁的创作被干预最多,就像讲恐怖故事一样。”
很多人都会认为,出了“雪国列车”的剪辑事件后,奉俊昊的话语权岌岌可危。
但其实不然,相比其他三人,奉俊昊不可不谓幸运儿。
他的电影,虽然发行受到阻碍,但命根子一般的“最终剪辑权”还握在手里。
单这一点,就能看出像来对“商业性”奉若真理的好莱坞,对奉俊昊的信任。
这也延续到了他与美国合拍的新作《玉子》上。
提名戛纳金棕榈奖,饱受争议的国际合拍大作。
还请来杰克·吉伦哈尔与蒂尔达·斯文顿等一众明星,投资近600亿韩元,直接参与“Plan B计划”。
但因本片与流媒体巨头Netflix深度合作的关系,《玉子》在戛纳参展时,风波不断。
评委认为其规格不符要求,连记者见到片头LOGO都嘘声不断。
原因很简单,就像评审团主席佩德罗·阿莫多瓦所说:“金棕榈不会给网大”。
可见这个标签,在主流群体里,多不受待见。
且不论奈飞,到底如之奈何了传统影视产业。奉俊昊和对方合作的关键点,却很实在:
“从组建团队、创作自由到终片剪辑,Netflix保证了我对作品100%的掌控,而这一般是像斯皮尔伯格这样的神级导演才有的特权。”
是的,代表“开放和国际精神”的戛纳,这一刻却显得如此保守与刻板。
到底是真的“照章办事”,还是有点恐惧的因素在里面?
当然,力挺奉俊昊导演的也不是没有,昆汀就是一例。
他在澳门领奖之时,听闻可以与奉俊昊见面,立刻转战韩国。
两天时间,两人相谈甚欢。
还盛赞奉俊昊,“他是我见到导演中最有趣的一个,斯皮尔伯格所展现的非凡才华,如今的奉俊昊身上同样存在。”
话说回来,片名虽为玉子,却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从海报来看,玉子就是其中那庞大动物的名字,也暗示了其性别。
只看截图的话,你很容易误以为,这是讲述小女孩与动物和谐相处,追寻爱与理解的冒险故事。
但其实,这是一部由畜牧业+娱乐业+动物保护主义拼凑而成的作品。
看来,奉俊昊依然走的是宫崎骏的老路。
透过一人一兽的共同经历,呈现对现时现世的观察与思考。
而这种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也辐射到了片中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上。
如环保,如全球化,如转基因,如媒体操控,如精英主义……不一而全。
至于最终口碑如何,是赢得满堂彩,还是形式大于内容,就请各位自己判断。
不过,很多中国观众,是透过《雪国列车》一片,认识的奉俊昊。
号称韩国影史最大投资规模,多国联合,超级制作,还有好莱坞大牌加盟。
刚上映时口碑两极分化,但如今也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虽然类型为科幻/灾难,但明眼人都知道,《雪国列车》的本质一如那些经典科幻电影,都是披着幻想外皮的政治寓言。
行使在无尽冰原中的小小列车,每节车厢,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节。
阶级,专制,革命,反抗,这些听上去很尖锐,实际含义却因人而异的词汇,在不同立场理解之下,催生出迥异的行为与观点。
就像电影结尾,男主角面对独裁者那一场戏,原本坚定不移的他,也不免困惑。
杀死眼前人虽然易如反掌,但当硝烟散尽,新的一轮循环是否又会重新上演?
如若不然,就得炸开车门,但人类最后的家园——这趟列车,又可能就此毁灭。
矛盾,困惑,不确定性,人类的理性局限。在这个结尾中,一览无余展现出来。
这种对政治观点的原始诉求,让《雪国列车》有了区别其他末世题材作品的观感。
此种探索精神,也是奉俊昊一贯的风格显现。与之相伴的敏感和细腻,在近年来的商业大作中,着实罕见。
《雪国列车》上映后,奉俊昊每天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邮件,内容大多是剧本,还有约访。
是的,从那一刻开始,奉俊昊已不再背负国别,进入国际大家园。
能取得如此地位,也证明了其在类型片领域的特殊才干。
与处于边缘地位的金基德,和过于晦涩沉闷的李沧东不同,奉俊昊从影近二十年,只有区区数部长片,绝对算不上高产。
但几乎每部电影,都是吸金利器,且口碑不凡。
《杀人回忆》常年盘踞韩国电影排行榜,也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
而《汉江怪物》,在《阿凡达》之前,也曾雄踞票房榜冠军多年。
就算相对小众的《母亲》一片,也入选包括《电影手册》在内,多家媒体年度十佳。
而奉俊昊本人,对此的总结也很简单。
十来年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雕琢剧本上,一字一句,对故事能展现的丰富性,要求极严。
“必须要我来全权把控”,这个面相温和,日渐发福的男人,一旦走进剧组,就展现出“都得为细节让路”的强势姿态。
当然,如果说精雕细琢,是一位成功导演的基本素养。
那么让奉俊昊出类拔萃的,则是他在类型片基础之外,强烈的个人风格。
无论是叙事技巧与镜头运用的纯熟扎实,还是审美情趣与细节之上的把握拿捏,奉俊昊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片导演。
并非那种一鸣惊人的天才人物。大学毕业后的奉俊昊,在剧组摸爬滚打多年,从灯光到场记都曾涉猎,最后才当上导演。
处女作《绑架门口狗》,一部难以定义的电影,有点超现实主义情节。
郁郁不得志的大学老师,接连遭遇生活的白眼。
而邻居家狂吠不止的狗,点燃了他的怒火。一人与一狗之间的斗争,就此展开。
片中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暗示的正是韩国高压社会下,难以呼吸的个体,一次无力的挣扎。
奉俊昊本人,更愿意把这部电影定义为带点幽默的惊悚片。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尴尬和荒谬的东西,表达方式是幽默的。我不喜欢喜剧,但我喜欢幽默。”
不过,由于本片表达手法略显先锋,上映之时票房惨淡。与其后的作品相比,这部处女作,更像是一次入学测验。
“至少,它把我从票房焦虑中解救出来了。接下来的再差也差不过这一部吧!”
票房失利让奉俊昊反思了许久。他领悟到自己的艺术表达,必须从观众熟悉的角度切入,才能影响更多人。
2003年上映的《杀人回忆》,奉俊昊的成名作。
经过时间的涤荡,历久弥新,是我心中最好的韩国电影。
电影改编自韩国历史著名悬案——华城连环杀人案。
5年间,先后10名女性遇难,30万人的警力排查,3000名嫌疑人被捕,凶手却依然逍遥法外。
奉俊昊以三位性格迥异的警官为视角人物,带领观众走进那段动荡岁月。
韩国乡村的落后愚昧,独裁政府统治下的高压,推理调查方法的落后,都通过镜头,一览无余展现眼前。
其中政治隐喻最明显的,莫过于凶手作案的镜头。
他在山顶试图行凶,而景深处的小村里,却因“灯火管制”而熄灯闭门。
一种罪恶,被另一种罪恶掩盖,浓雾笼罩的夜里,没有正义呼吸的空间。
“这里有我的少年记忆,暴力不仅仅限于政治,压抑的环境孵化暴力,它就在我身边。”,奉俊昊如是说。
出生于70年代的他,整个少年时代,都在军政府的暴力独裁下度过。
这种常年积累下的无力感,在电影中虽然处处可见,最终却浓缩到了主角之一的苏探员身上。
高智商+冷静克制,是来自大城市的苏探员给人的第一印象。
但随着调查越发艰难,逐渐陷入泥沼的他,也开始被恐惧和迷惑侵占。
DNA的测试结果,原本可以洗刷嫌疑人的罪名。
但接近疯狂的苏探员,却在那一刻对无辜者举起了手枪。
是的,奉俊昊在片中,并未大篇幅展现凶手如何残忍,而是将笔墨投向政治环境与社会体制的混沌黑暗。
“我应该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吧,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事让人无法不悲观,我把这种情绪放进了电影里。”
记得第一次看到结尾这帧画面时,呆愣愣了十分钟时间。
时代的无奈,人群的无望,人性的无常,其间种种隐喻,都被奉俊昊以悬疑惊悚的形式,浓缩入银幕那片方圆。
而故事之外那引人深思的外延,让这部电影超出了类型片的范畴,作为一种民族集体回忆,回响在每个观影者心间。
关于影片中是否有真正凶手的疑问,奉俊昊的回答则格外有趣。
“我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但这部影片有540万人次观看,我相信,凶手就是其中一个。”
更重要的是,《杀人回忆》中将个人悲剧与历史悲剧结合的处理手法,也催生出了无数后继者。
如《那家伙的声音》、《熔炉》等片,不仅好评连连,甚至还推动了司法制度改革。
而这一切,都有赖《杀人回忆》所开辟的“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流派。
但就在每个人都认为,奉俊昊要重走成功路,继续拍摄犯罪题材电影之时。
他却选择另辟蹊径,去拍“怪兽片”。
也许是深受日本特摄片影响,也许是想挑战一下自我局限。奉俊昊的《汉江怪物》之路,走的坎坷不断。
视觉特效,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
当时电影特效,基本都被好莱坞团队垄断,但奉俊昊却想借本片打造本土团队,一磨就是三年。
110亿韩元的投资,在当初韩国,可谓天文数字。但这次与好莱坞合作的经历,让奉俊昊找到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奠定了韩国电影如今的高制作水准的基础。
当你要认为这只是一部打着怪兽噱头的科幻灾难片,那就小看奉俊昊了。他的审美养成,可不一般。
据他所说,台湾电影新浪潮时期的作品,如《悲情城市》、《童年往事》等,都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审美。
“《悲情城市》实在令人震撼,而《童年往事》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这种品位的起点,让奉俊昊对表现小人物十分执着。
虽然技术上大量投入让预算有些捉襟见肘,但奉俊昊也明白,自己的强项,还是在于“讲述弱势群体的故事”。
所以,虽然片名为《汉江怪物》,但本片真正主角,还是那一家老小。
故事中没有英雄美女与怪物斗智斗勇的老桥段。
有的只是一个普通家庭,一面与怪物周旋,一面与政府纠缠。
“普通民众永远是孤立无援的,政府对他们有过什么帮助?”
当怪物肆虐城市,不断侵占民众的生存空间时,原本占据强者地位,拥有优势资源的政府,却一直缺席。
与《杀人回忆》中的傻子一样,本片中的父亲,也是以凡人之躯对抗绝对力量的弱者。
奉俊昊在访谈中,把他们称为“虚弱的人”,他创作动力的来源,就是这些人面临的困境与不公。
所以,与《杀人回忆》有种共同原点的《汉江怪物》,一脉相承的依然是对体制,对无能政府的不满。
虽然换了时空,但人性依然。
虽然电影正式上映前,媒体一致推断,本片票房前景暗淡。
但现实却让奉俊昊大喜过望,《汉江怪物》就像后来的《阿凡达》一样,重新唤醒了观众的热情,连续七年占据票房排行榜首位。
不仅如此,片中“主人公们攻击怪物时,总是功亏一篑”的喜剧效果,也被法国《电影手册》命名为“破音的艺术”。
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表现手法,就此成为了公认的电影术语,也让奉俊昊在国内的影响力,一时到达顶点。
虽然和朴赞郁等人相比,奉俊昊并未捧得多少国际奖项,艺术性上也略显不足。
但他在传统商业片中,却融入了对社会现状与历史问题的敏锐观察,不仅突破了类型片的囚笼,也带动了韩国电影的发展。
强烈的表达冲动,与细腻的描绘笔触,和对观众口味的把握,让奉俊昊的作品,有着撬动票房的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也展现了他不仅视电影为娱乐工具,而是政治寓言的责任与担当。
从影近二十载的奉俊昊,依然关注着社会浪潮冲刷下的个体价值。
不温柔,也不浓烈,只是以冷静的双眼,以悲悯的人文关怀,将那一幅幅人世沧桑的画卷,展现在你我眼前。
那其中有绝望,有希望,有煎熬,有等待,也有失意与奋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