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看完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整本书是按日记的形式展开的,从到东京开始,记录就连绵不断地记到该结束的那天。
蒋方舟在我的世界横空出世是在她随总理出访拉美那时,不过那时正一心苦读,没有太关注,后来一些公众号又不断给我推荐她的书,好奇之下去查了查她的资料。
七岁开始写作,父母合伙哄骗说中国法律规定,每个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出版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抓走。于是她九岁就出了书。
是的,就在我们还只是每天吃糖看动漫的时候,懵懵懂懂的时候,人家已经出书了,之后又是写作获奖,保送清华。
一个天才少女的故事,从日记来看应该能略知一二,知道她会如何思考问题,会如何看待一本书,然后写出心中的批判,看她在日记中如何旁征博引,看她在异国如何以异乡人的身份度过。
2.
书里边有句话写得很好。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 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这样的生活,不就是所谓的诗与远方吗?少了生活里的琐碎,没有工作的压力烦恼,一心所向,皆可达成。
没有人会斥责你,轻视你,嘲笑你,哪怕你在无意中干了些尴尬的事,也完全不用有压力,因为是在异国。
那是隔了多远的距离,流言蜚语传不过去,横眉冷对皆被阻隔。
回到生命一开始无忧无虑的时刻,一个已经长大的人,再回到那个时候,是会无所适从,还是用新生命一般的热情去尝试呢?
如作者最开始一个人吃饭会很尴尬,偷偷瞄其他人的状态,东京给了她一颗定心丸,大家都是不会被别人打扰,也不会去打扰别人,努力地吃饭,努力地工作。
她给自己打气,从今天开始要学会享受不能够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
这句话说得很好,只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做到,随手一拍,朋友圈是一天行程的地图。我们真的太热切地想去分享了,以至于有时候不能分享就会很痛苦,很折磨。
当然我并不是说分享不是件好事,人需要倾诉,发朋友圈是这个时代特予我们的倾诉方式。
只是有时候,相互回复,点赞并不能解决多大问题。
3.
她的日记并不是一般记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很多关于书的感受,和那些人生的感悟。
里边谈到了很多书,像阎连科的《日熄》,南非作家的《耻》,所以不难看出来,为何人家的日记能写得这么清新脱俗,绝世独立了。不止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书籍也是。
在书中,她也写了很多关于日本人生活的日常,还有那些建筑,画廊等等,详略有致。无不有着她的思考和发现。
她后来慢慢地融入那个地方,开始出去跑步,自己一个人去感受日本的异国风情。
一个人能够这样慢慢地,从自己的保护壳中出去,融入一个新环境,并且从内心觉得这是不错的尝试,那确实是人生一件很棒的事情了。
4.
后来,我也看到有人说她这本书是不是无病而呻。
在我看来,至少我没有看到她矫揉造作的样子,我对作者的评价,往往都是来源于她的作品。
她没有打卡式地去采景点,而是就像日记最开始那样写的,很努力地去感受生活,可能东京并没有让她如获重生,只是让她更接近她原来的样子。
她用自己特有的想法,把那时读的书写成感悟,把日本的那些长远的历史说给我们听,把异国电车和美术馆用文字给我们展示。
这样的人,我们不说有多厉害,但是她比大多数人做的要好很多。
在这本书,我看到一个认真寻找的灵魂,在这儿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把想去做的,和能做到的,都慢慢地去追赶。
并且,她从未停止过对于文学,对于生活的思考,不辜负过往,也不辜负未来。
能把日记出版成书的人有多厉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