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刘澜老师说到领导者是设计师、老师、仆人三个角色,并最终把它提炼成一个角色,即:老师。
今天这课就开始,讲“老师”这个职位跟领导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我觉得这讲讲的很尖锐,也很精准,同样,透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反过来看,中国的教育状态及模式以及对人的影响,这点恰恰是最关键的点。
现在放眼来看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乃至后面的大学,老师对孩子信任,慢慢的,会受到老师教育内容和理念的影响,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个人成功
这个在学校的教育里面尤为突出,老师也只是教育体制的代言人而已,真正让大家分本位的是这个体制,这个系统,所以,长期受这种体制影响的学生,走入社会,也会特别在意自己的成功,特别在意自己被别人在乎、肯定、表扬、羡慕。
而今天的管理定义,是团队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团队目标永远是所有人所臣服的。
二、给答案而不是提问
现在的教育制度,确实用标准答案来约束。不过这事要一分为二,在很多学科,确实只有唯一答案,学术还是要严谨。
而在很多可以开放的问题上,可以允许不一样的答案出现,比如语文的短文分析,或者作文的创造性。
这是制度,刘澜从老师的解答方式入手,解读老师是给答案而不是提问。确实大部分老师的教学就是给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掌握唯一正确答案的知识。
现在的很多老师也开始学会提问的方式了,只是更多的是一种结合,而不是单一的方式。
三、[补人之短而不是用人所长
这点还是比较突出的,包括我们自己,看到孩子哪科弱了,就会帮助他突破那个弱的,这不是老师的教育方式问题,而是教育制度问题,因为它考核的是总分,那就必须补那个空间比较大的。
现在出来可以选择的副课后,慢慢的就好多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是否擅长而去选择,这就是一种进步。
这点呢,在管理上,补短倒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领导人也是看人之大,用人之长的,只不过,在支持人成长的时候,会更多的看到员工的缺点,还有胜者,经常用员工的缺点来定义这个人,忽略对方的缺点,这个就比较麻烦。
小结:
教育的体制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影响了个体的领导力提升和发展,这里就会看到教练型方式对于教育的意义,始终以团队目标为前提去共创,看人之大,用人之长。
方式上,更多的是聆听、发问、反馈等方式,帮助对方清晰自己的问题,从而去到为了实现企业和个人目标而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