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修行

作者: 叶小禾 | 来源:发表于2019-05-19 23:09 被阅读4次

在一次战争中,年轻的飞行员拉里,他的战友因为搭救他而牺牲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拉里面前消失了,拉里的内心很受冲击,同时也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

拉里退伍后,什么都不想干,不想上学,不想工作,每天在图书馆里阅读大量的书籍,一坐就是十小时,希望在书中能够找到答案。

然而,拉里的这种做法不被世人所理解,大家觉得他整天无所事事,到处闲逛,就连相爱的姑娘也不能理解他,两个人的人生观有很大的不同,拉里追求精神生活,而女友伊莎贝尔追求的物质生活,光鲜的衣饰,精美的食物,华丽的舞会,生活在上层社交圈里。

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相爱的人最终以分手而告终。

书中描写了上层社会掩藏在繁华下面的虚伪、奸诈的人性,衬托出拉里的人格魅力,他为了理想,不停的学习、旅游,各处闲逛,密集的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下过煤井,干过农场工,赚点生活费的同时,调剂自己的思想,以不同的体验方式寻找人生的真谛。

拉里一路艰苦地修行,寻找真知、解救自我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行走在锋利的刀锋上,他曾经到过印度,见过大师,突然开悟:生活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

最后,拉里回到了现实中,有了人生的目标,他不介意做个司机,满大街开车,只是,他是为自己开车,走的是自己希望的人生路。

书的结尾是美好的,每个人都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作者关注的人物尽皆各得其所:埃利奥特声名显赫;伊莎贝尔在一个活跃而高雅的社交圈里有了稳固的地位,支撑她的是殷实的财富;格雷则重返朝九晚六的公司生涯,其职业稳定且利润丰厚;苏珊娜·鲁维耶有了安全感;索菲得到了死亡;而拉里获得的是快乐。

不论那些自视甚高之士如何傲慢地吹毛求疵,我们这些普通民众在内心,处都爱皆大欢喜的故事。

从拉里的身上就可以看到作者毛姆的影子,正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中年开始学画,抛家弃子的沉迷其中,最后,画出经典之作。

然而,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他为自己而画,并不是为了成名而作,在他病死之前,把所有的画作都烧掉,以世人的眼光来看,非常可惜,画家努力的画作,就是为了成名成家,这样作品才能卖出好价钱,挣大钱,得到世人的认可,成为名人名家。

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拉里亦如此,毛姆何尝不是呢?

正如传记作家特德·摩根写的:毛姆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放荡不羁的巴黎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文学家救护车司机”,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固执的毛姆是不愿盲从其他常规的作家,对新时代自我价值的追求满怀渴望,同时又不忍彻底颠覆维多利亚传统的文化。

正是出于这种纠结的心理.毛姆选择了逃避,在不断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与超然物外,他笔下的主人公对造成自身孤独的外在世界冷眼相看,对保持孤独的完美刻骨铭心,毛姆把自己的思想放逐到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只能在作品中自由地寻求灵魂的栖息之地。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对人生感到迷茫,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的徘徊,如何越过前方的河?

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何帆老师在《变量》一书中的观点:“阿那亚的村民大多有自己的‘第一人生’,他们到阿那亚是为了过自己的‘第二人生’。对他们来说,‘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第一人生’,他们就赚不到钱,就无法支撑他们的‘第二人生’。没有‘第二人生’,他们又会觉得‘第一人生’太枯燥,所以‘第二人生’是用来滋养‘第一人生’的。

无论什么样的人生,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愉快的走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是一场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mc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