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意义

作者: 本末源 | 来源:发表于2020-03-26 18:37 被阅读0次

    “你对生命的态度会因你用哪一种方式去理解它而有所不同。”

    曾几何时,我眼中的世界似乎是非黑即白的,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这样的价值评判在标准化的教育中被不断习得。

    随着慢慢长大慢慢成熟,我不禁发现,大部分的人或事,其实很难用二分法简单归类,而灰度空间才是一种常态。“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很多时候,人们会为了对错、是非、好坏而争论得面红耳赤。那个观点背后,是某种评判的标准,那个隐形的“应该”句式,让人如此坚决,而这样的坚决也无形中划出了一条边界,使彼此成为了相互疏离的存在。

    我把这样的对话视为缺乏意义共享的封闭式对话,过程中人们很难去理解同一事物,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信息的流动是线性的、阻断的、充满噪音的。背后的原由,或许是出于安全需求的掌控感,或许是功利性的成功渴求,或许是自动思维的条件反射,毕竟那些日积月累的知识与经验曾帮助我们走到了现在。

    后现代心理学将对话视为生命的关键,在对话中生活经验和事件得以重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被重新定义。现实并非独立存在的“彼处”,而是透过集体意义构成的观念。并没有所谓的具体真实且可观察的现实,我们所见的只是被构建的接近现实的拟态环境,包括那些对错、是非、好坏的标准皆是构建后的产物。即便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时间”,也只是一种记录事件与活动不断运转的概念化想象。

    这样的“对话”更像是一种意义共享的探索式对话。人们感受“同在”的历程,共同参与、彼此探询,既是一种对外的交谈,也是一种对内的互动,新的意义或新的发现不断生成,而生命故事也由此滋生出更多新的选项。

    对话中的共享性与关系性创造,使信息不断流动,彼此的边界不断打开,人们勇敢地表述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搁置看待事物的思维假定,去除盲点,以更完整与透彻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本质。那份好奇的渴望被不断激活,共享的意义不断叠加,双方在这样的互动中犹如照镜子,对自我的认知也愈发加深。

    此刻,当下,邀请你一同来回味,最近一次这样的对话过程:那个时候你的状态怎样?对方的状态又如何?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引发了怎样的思考?如果给这样一个美好的画面起个名字,或是用几个形容词描绘它,你想到了哪些词?你做了什么使得这样的对话得以发生,对方又做了什么?其中有哪些关键要素?

    意义共享的过程是将我们自身融入他人视野的过程,以扩充自我,用不同的方式去体会相同的事物。保持那份好奇与专注,暂时放下本身的默认知识与经验,去倾听对方的智慧,倾听事实、倾听感受、倾听想法、倾听整个对话系统的运转过程,那些说出的、尚未说出的、语言的、非语言的,都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

    随着对话的进行,改变也随之发生,这并非是指原本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被解决了,而是在对话系统中渐渐被消融,“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这就是解构和建构的系统运作过程,而自我又何尝不是在社会性互动中的形成体,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构成的世界中,其中有你,也有我,我们的潜能也在对话的流动中得以释放,形成一幅更广阔的画卷。

    中国的卷轴画有一个很特别的特点,经常会看到名作的空白处有许多后来的名家所添加的题记与印鉴,这样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聚集着情感的共鸣与思维的碰撞,似暗示着生命未完待续,生生不息…

    若用一句话来总结对话的意义,我想借用史教授常说的,即:“一个想法邀请另一个想法,生成新的想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话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th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