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梨
01
周日,我和二叔一起去公园遛狗,我们刚出门,就碰见穿着体面的邻居一家。
二叔笑呵呵地问,“这是要去哪儿啊,老吴。”
吴伯伯略显局促地回答,“这不孩子考上大学了,想着一家人出去吃顿好的。”
二叔继续问,“哪所学校啊?”
男孩儿面色不自然地报出了名字。
二叔赞许地看着男孩儿,“呦,不错,那所大学我知道,专业也都是顶呱呱的,你小子去了可得继续好好学。”男孩儿嘴角立马弯起弧度,眼睛亮亮地点点头。
二叔又笑着对吴伯伯说,“老吴啊,你吃得苦也快到头了,等孩子们出了校门,个顶个都比咱这一辈儿强!”
吴伯伯紧绷的脸,也立马舒展开了,老两口都笑着附和,“嗯,那肯定,哪有白读的书!”
道别后,邻居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
同是今年的高考生,二叔家我堂弟考上了一所985高校,也没见二叔多骄傲,而邻居家的男孩儿,明明只考上个三本,二叔却说了那么多鼓励的话。
二叔看出我的疑惑,笑着说,“考上985的孩子可以庆祝,考上三本的孩子就不可以么?我们没有必要在别人觉得幸福的时候,泼一盆冷水。我说那些话,也不叫奉承,只是不给别人添堵。”
二叔的话,让我汗颜。是啊,幸福,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比较;是一种权利,不是一个标准。
荣华富贵,是种幸福,粗茶淡饭,也有快乐;高朋满座,是种幸福,知己二三,也能快乐。考上985是种幸福,去上三本院校也值得庆祝。
每个人感受幸福的阈值不同,快乐的方式不同。有人因为一顿大餐感到幸福,有人因为一杯奶茶感到幸福,有人因为一张成绩单到幸福,有人因为一朵花感到幸福,我们可以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们没资格去批判和界定。
人间烟火,寻常幸福。管住嘴,守好心。比起用嘴巴去惊扰别人的幸福,不如靠内心的善良去表达祝福。往往这样做下来,我们都将收获多出一倍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2
一位读者曾经在后台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
闺蜜和男朋友闹得不可开交,跑来找她哭诉。她心疼闺蜜受的委屈,再加上自己一直不看好闺蜜的男朋友,于是,她恨铁不成钢地对闺蜜说,“早就和你说过,他本来就是那样的人,你非得不听”,闺蜜痛哭流涕,数落男生的罪责,她在一旁听得火冒三丈,也跟着喋喋不休地咒骂,临了,她还劝闺蜜早日分手。
可是没想到,几天后闺蜜和男朋友和好了。更让她觉得尴尬的是,闺蜜开始有意无意地躲着她。
这个姑娘问我,为什么。
感情世界里,真正的道别都悄无声息,真正的决裂都心照不宣,打打闹闹很正常,哭哭啼啼也见怪不怪,两个人一步步走到今天,有感情,更有珍惜。
所以,大多数情侣吵架后,女生找别人哭诉,80%都是想借个肩膀,而非想找个“帮凶”。她希望有人灭火,而不是浇油。她需要的是劝慰和体谅的温暖,而不是身边人棒打鸳鸯的冷言冷语。
不管什么时候,对方再不好,都远没有外人口中那么不堪。
作为朋友,却像个“第三者”,放大了他们的问题,离间了他们的感情。你说,闺蜜清醒后,她会开心吗?
就像刚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但入职的第一天,准备离职的老员工就过来给他“上课”:公司制度的不人性化,办公室斗争的尔虞我诈,食堂饭菜的难以下咽……
一腔热血瞬间降到冰点,满心的期待都扑了空。他会感激这个前辈么?
别总打着“对你好”的旗号,轻易劝别人分手,随便劝新人离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许这个姑娘一直都打算和对方结婚呢?也许这个大学生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呢?
他们的留下,都自有道理,你何必做个恶人,赶跑人家的信心、期待和希望?何必出声喧哗,惊扰别人的幸福?
3
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
你称赞眼前的菜肴“真好吃”,他一脸鄙夷,“那是你没吃过好的”;
你穿上新买的裙子,在朋友圈发照片,他酸溜溜地评论,“一看就PS过了”;
你开着刚买的新车,他一脸的“恨铁不成钢”,“十一再买,不光便宜,还送礼品呢!”;
你遇见合适的人,火速结婚,他贼兮兮地过来问你,“这么着急,是不是奉子成婚啊?”……
三言两语却如兜头冷水,让你满满的幸福感一扫而空。
这些人脸上写满了“我都知道”、“我这是为你好”,总是一副高高在上“过来人”的样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用嘴巴惊扰了别人的幸福。
鲁迅在《立论》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一家人都高兴坏了。满月时,为了博彩头,抱出来给客人看。
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 他得到了主人的一番感谢。
另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他收获了主人几句恭维。
最后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被大家合力痛打。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分场合地口无遮拦,不看时宜地言语尖酸,不是坦率,而是愚昧。
添堵不是忠言逆耳,刻薄也不是耿直。踩踏他人的幸福,垫高自己的优越,这不是没礼貌,而是没教养。
大千世界,幸福千姿百态,愿我们都见怪不怪。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途经谁的幸福悄然盛放,你不必指指点点,我也不必评头论足,不惊扰对方的幸福,也不丢弃自己的欢喜。
如此,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