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二年(1057),来自江西的“考神”刘几,竟然落榜了。
消息传出,不仅刘几本人惊讶,举国学子都惊讶。要知道,刘几在国子监读书时经常考第一名,他的写作风格——喜用怪异之语和生僻字词——更是被其他士子效仿,形成了一股名为“太学体”的写作风气。
但坏就坏在,刘几遇上了另一个江西人:这一年的贡举,恰好由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
欧阳修向来提倡平实文风,对艰涩怪异的诗文深恶痛绝。因此,他决定,在这次科举中整治一番,凡作文有“太学体”之风的士子,概不录取。堂堂考神,于是名落孙山。
两年后,一个名叫刘煇的江西人参加科举,并顺利走到了最后一关。很巧,这一年的主考官,又是欧阳修。欧阳修对刘煇的文章大加赞赏,并将其答卷评为第一。
到了殿试奏名环节,当喊出“状元刘煇”时,众人循声望去,却颇觉面熟。“这是刘几啊,他改名了!”有人认出来了。
欧阳修知道自己亲选的状元竟然就是改了名字、改了文风的刘几,一时惊愕不已。没办法,考神就是考神。
或许欧阳修只能安慰自己说:“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谁叫咱们江西人考起试来这么牛呢。
根据学者统计,北宋全国进士有19071名,其中江西有1734名,占全国比例约9%;南宋全国进士有23319名,江西有3594名,占全国比例约15%。与唐朝相比,显然是质的飞跃。
江西这5000多名进士中,出了些什么人物?
晏殊,景德二年(1005)进士,官拜宰相,江西词派领袖。
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拜参知政事,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扫西昆体、太学体等贫乏空虚、缺少真情实感的文学创作风气,开创了内容充实、抒情述志等文风,影响数代。
王安石,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拜宰相,主持熙宁变法,以一己之力拯救帝国财政危机,北宋最伟大的改革家。
黄庭坚,治平四年(1067)进士,虽仕途坎坷,却开创了江西诗派,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等,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文天祥,宝佑四年(1256)中进士,且为状元,为穷途末路的帝国挺身而出,以身殉国……
这样一群人,创造了江西文学与政治的黄金时代,不仅给大宋,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伟大的财富。
明朝开国后的前100年,江西一举超越闽浙两省,成为了全国最能考的省份。
据统计,明朝两百多年间,全国共有进士24595人,若15省平分,每省应有1639名,平均水平为6.7%。其中,考籍为江西的进士有2719名,占全国总数11%;若从原籍角度统计,则江西进士有3067名,占全国总数12.5%。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统计,江西进士人数都比全国水平高出约一倍。
在巅峰期,即明初的89年间,江西进士(938名)是同期全国进士人数(4369名)的21.5%。相当于,全国每5个进士中就有1个是江西人。
从江西内部各府的角度对比,考试最牛的要数吉安府,其次为南昌府。
数据上看,吉安府共有进士818名,南昌有625名,两者加起来1443人,超过全省进士人数的一半。
曾经,在1400年和1404年连续两次科举殿试中,共有一甲进士6名,而吉安人包办了5名。
全国科举看江西,江西科举看吉安,是真的。
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日渐式微,直到废止,不管是进士身份,还是中国古代教育,都走向了末路,转而是近代教育的发展。
可惜的是,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江西,并没有跟上近代教育的步伐。
在战争毁城、经济封闭和书院转型缓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江西失去了与沿海地区齐头并进的机会。从此,再也不复当年“考神”的辉煌。由于存在感薄弱,这个失落的省份还被网友戏称为“阿卡林省”。
但愿,大家都记得,两宋到明初之间400多年,那个群星闪耀的黄金时代。
那个永恒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