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也是疫情封闭在家的第十五天。
重启持续写作4天,但在昨天中断了。
我想该认真复盘下这次中断的原因。
一、面对公众情绪澎湃,无法逃离依然被裹挟。
昨天清晨睁眼,听到了大家祈祷的奇迹最终没有发生:李文亮医生离开了。
翻看了汹涌的朋友圈信息,愤怒、感慨、委屈、恐惧开始夹杂着一齐涌向心头。
那一刻,是一种面对巨大洪流的无力又渺小的共情。
反思我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在哀伤什么。现在看来除了对一个本不该逝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一种我等凡俗庸众为某些特权无辜买单的自怜。
其实这里还有一层情绪,是关于中年人的惶恐和哀伤。
李医生身后有两个年迈的染病的老人、待产的孕妇、年幼的孩子。从资料来看,李医生从武汉大学医科毕业,现在一个临床医科生往往需要8-10年寒窗苦读才能够在业务上入门立足。看到武汉当地的劳动部门,将李医生的染病去世评定为工伤,并补偿大约70万元,武汉大学校友也前后筹措资金大约200万元。这些钱看上去似乎不少,但是能够足以应对步入灾难的整个家庭么?要知道仅仅是新冠病毒提高免疫力的蛋白据说一剂就需要至少400元,根据之前报道不到一个月可能就需要20万诊疗费。另外,两个幼小的孩子在未来成长路上区区200万能够帮他们不窘迫顺利地走多远呢?
医生在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典型高投入低回报,高生命风险的职业。这样的未来会不会导致医生会越来越少,看病会越来越难呢?是什么力量让老实人总是被欺负?是什么机制让说真话的人先中枪呢?
这些问题逐渐一环套着一环,变成一个情绪黑洞,短时间吸附磨损掉了大量正面的情绪和能量。而我明确能够感知到,却不仅不能辩驳,甚至索性破罐破摔沉溺在其中。
二、没有量力而行,规划写作任务。
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我感觉乘着愤怒应该可以很顺畅的写出批判的檄文。但是已经发现朋友圈大幅满屏的公众号都在铺陈怨气和愤怒。即便我要是写,会有什么新的视角呢?
我发现,似乎除了李文亮医生,其他最初被警告批评造谣的剩余7位医生依然不太详尽到底都是谁?他们还安全么?是否也因第一线工作染上疾病呢?
经过了一些搜索和整理工作,发现依然是语焉不详。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写这个,很有可能又会制造新的噪音。我对做这件事的价值,发生了动摇和怀疑。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如果要整理出一篇靠谱的调查报道,所获取的信息源和证据工作量远超想象。特别是想要在12小时内赶上时效性,会是非常消耗时间和能量的任务。我到底是要也一篇深度调查报道呢?还是宣泄一下自己的愤怒?我写的文章到底能够改变点什么?远离第一线,我会不会变成一个偏执的“键盘侠”?
虽然有了选题和视角,但是在工作量前的恐惧和畏难,让原本计划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很难起步。
三、时间节奏紊乱,自感对写作投入大量精力而产生挫败感。
由于疫情,难得一大家人封闭在同一屋檐下。每个人的时间和空间难免会被侵入,不仅是简单的干扰,甚至吃饭睡觉的节奏都得互相妥协。
这是非常锻炼个人元认知的时候。因为在大家整体借助娱乐来对抗瘟疫恐惧的过程中,你想独处安静地学习和输出,很容易会显得格格不入。当老人招呼你不要那么孤僻,和大家一起麻将。当大家都在开了声音刷抖音快手,你想平静思考,但隔音不好的时候,怒气就会油然而生。
我提醒自己首先不要有“独自进步”的优越感,这样就很容易趾高气扬。
对抗恐惧和焦虑,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方法。但是,我似乎有没有办法板着脸说请不要打扰。行为上假装适应,内心里完全没法接受别人的节奏。特别是在吃饭的时间点上,由于普遍滞后,很容易会感觉一整天下来浑浑噩噩,午饭晚导致早上写作时太饿,后面又会昏沉。这样来看,写出一篇逻辑清晰,有基础观点的文章每天大约需要花费3小时以上。自感投入太多时间,就会产生挫败感而影响行动。
从根源上来看,还是面子抹不开。要不自己坚持30小时轻断食,按照自己节奏来,要不就少量多餐,正餐稍微意思下。
其实,在这个期间绝大部分人都在面对长期封闭,互相生活影响的状况。你如果能克服,就说明行动力和元认知更强大一点。
四、依然没有深入明晰和理解,此阶段的写作目的。
虽然反复强调,在重启写作的初始阶段。
就是简单的“为了写而写”,持续写,持续反思自省比写出精致的文字更重要。
但依然,很难免俗还是会想写出更多人能看到并转发的文字。不过,这也正常。我看到了,我也接受,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提醒对自己更耐心一些。
后记
今天挣扎着,写完了复盘。刚开始坐了很久,想要列提纲,但是依然混沌一片。期间,自我否定的声音时刻升起,旁观它,依然继续输出,写了不少同时也删了不少。
最后成文的内容,其实也并不全是所感所想。
但起码,通过文字先尝试对自己坦诚。
期待,日日修行,持续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