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完成于2016年的3月,距离今天整整三年,看到后心想原来那个时候都做到了如此佛系,尽管还没诞生这个流行词,虽然笔触有点儿稚嫩和啰嗦,但符合这两天想表达的一个主题,它就有机会重见一次天日,与你见面。
对于新闻频出的什么“29岁白领胃癌去世,只因经常做这件事”或者“30岁小伙熬夜猝死”这类的新闻,也会因为好奇心去看,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感触,感觉是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直到听到周围的人说起朋友因熬夜或经常吃外卖,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年纪轻轻导致各种癌离世的消息,才觉得让人如此震惊,身体有自我修复功能,但它真的没有那么扛揍,真的禁不起我们违背几十亿年进化出来已经适应的生化机能规律。
年轻的我们都充满了雄心壮志,似乎每个人都在极力地去拼、去铺垫自己未来的道路,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是,人的欲望是无限膨胀的,想要的太多,反而会丧失更多珍贵的东西。
我们都太喜欢与别人比较,无论什么,都会拿来比,比别人强的就沾沾自喜,比不过别人,就会懊恼,心中总会有失落的滋味,我们都想能在这个社会有一席之地,站稳脚跟,赢得别人的尊重,甚至能够过的高人一等,那便在外界看来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若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那付出再多,内心也是愿意的,财富和名利只不过是附带效益和价值罢了;若是为了显摆,做给别人看,赢得了再多人的巴结或讨好,我想,心中也是空虚的吧。
最近有一场新书发布会,特别的是,本书的作者不在现场,因为她已经因癌症而去世了,留下她的一本用生命写下的日记《此生未完成》,我们可能离体会濒死之前的那种感受还很遥远,但透过别人的人生,给我们的也是一种警醒,在能好好活着的年纪,搭上性命去过奢侈和豪华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其中书中有她的这样一段话: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和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是谁而已。人名和名人的刹那转换,那是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让人喘不过气来。
《此生未完成》的作者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在复旦大学读完硕士博士后赴挪威继续深造,回国任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多么辉煌的一条道路,可能引发无数路人的羡慕,但你不知道作者奢求的仅是抛开一切,能活着该有多好!
并不是宣扬我们不去追求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可是,这最好是在我们精神和身体方面一切都好的前提下,要是真应了“人为财死”的那句话,人世的这一遭可真是白走了。
每天都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把挣来的钱多投资在锻炼身体这一块上,多学几个运动项目,心灵和身体都愉悦,干不完的事情就留到明天,想要的没有得到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别总想着在青春的年华里把该做的全部干完,人生又不是百米冲刺,起跑线也并没有大家强调的那么重要,最擅长用这句话做广告的是培训机构、辅导班或房地产,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不过是利用人们的心理策划的广告效应和营销手段,我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很多事还是能容许我们慢慢来的。
想要的太多,就会什么都得不到,一点一点来,错过了也没关系,人生有太多的可能了,只要健在,总有一天,好运会找到你。
那句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网友评论